六根

其他

鲍尔吉·原野 | 雨滴耐心地穿过深秋

鲍尔吉·原野
9月18日 上午 7:01
其他

吴虹飞 | 李辉:借用《时代》周刊,写自己的历史

他是1977年湖北考上复旦的两个大学生之一。1978年春节刚过,带着一本红色塑料封皮的《中国地图册》,一本绿色封皮的《世界地图册》,李辉出了平生第一趟远门,从湖北乘火车,在郑州转车,到了上海。
9月16日 上午 7:00
其他

绿茶 | 中古门阀士族谱系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431篇文章
9月6日 上午 7:03
其他

于志斌|猫史·猫事·猫话

文|于志斌三个月前,我到大英博物馆参观,近距离观看了人类与猫历史中最珍贵的文物——盖亚安德森猫青铜像。人类与猫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外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我儿是爱猫人士,养了一只异短,灵活中不失憨厚,有时像个思想者和读书郎。更早前这猫儿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似也有说不完的故事。我因而在阅读中注意发现猫、写写猫。盖亚安德森猫青铜像三个关键词:考古,古籍,神话传说某年有一件猫的大事在媒体上纷传。网易新闻发表《秘鲁再现神秘“纳斯卡线”,长达37米的巨猫图形,为2000年前作品》,这个标题就包含了要素,文中还说明了这个考古发现是由秘鲁文化部宣布的,以及对“纳斯卡线”做了解释。一些媒体把纳斯卡线解读为岩画或者地画。我看了后不由得想到自己就曾经想到岩画中会不会有猫的形象,便向考古学家方向明兄请教:“从我国远古的岩画以及各类文物来看,猫在哪些文物中出现的最早?有无陪葬猫?”方兄看了我这条微信后回答:“要去查找袁靖的文章……动物考古说了算。”我其实关心的是猫儿从野兽变成家养动物的最早时期。考古发现的“纳斯卡”巨猫形成于两千年前,可以说明当地人在两千年前已经非常关注猫了,却不能因此就断定猫在那时已经是当地人的家养动物了。在我国河南新安盐东遗址,遗址里睡着一具距今四千多年的猫的骨架。虽然这个发现拿到了一个“第一”——在我国人类遗址墓穴中,新安盐东遗址是猫骨架最早发现地,但是以此说明此时猫已经变成家养动物,显然也是不够有力的。这方面事情真得等待考古方面科学的结论。搞清楚人类养猫的开始时期很重要,这事儿得由动物考古学者去做。不过古人会不会已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呢?东汉人许慎的《说文解字》把猫归在狸属,说它是兽,能灭鼠,引用《礼·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䑕也”以证之。《礼·郊特牲》的全句是“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作品,或说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看来至少在秦以前,因为猫能够捕食田鼠,从而出现了由统治者(君子)主持的“迎猫”祭祀活动。后人在继续这个习俗的同时,还极力赞美之,唐代李端《长安感事呈卢纶》“扪虱欣时泰,迎猫达岁丰”,柳宗元《掩役夫张进骸》“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这都是明证。迎猫的目的就是消除鼠害,获得丰收。不过迎猫活动中的猫,更像是野猫。我自幼见到猫与邻居、发小、同学亲如一家人,人猫甚至同吃同眠,年龄渐长方才想到:与人如此亲密的猫没有进入族人的生肖行列,而鼠蛇竟然是十二生肖中的二肖。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及至看到上述的记载,我更为猫没有进入十二生肖行列而不解。有一则神话解释了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的问题。相传玉帝为了解决人类不知道自己岁数的烦恼,特地举办“十二生肖”竞赛,依照成绩的先后顺序来纪年。老鼠、猫和牛都是竞赛的主角,老鼠因为叫不醒猫儿,只好跟牛一起先出发,但在最后一刻,老鼠跳下牛背赢得优胜,鼠和牛分别成为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和第二的生肖。猫一直在睡,没有进入生肖,从此成了鼠的死对头。那年中秋夜,有人因白老而哭在前人与猫亲密接触过程中,有关猫的文化就产生了。孔老夫子虽不语怪力乱神,可族人在神话和鬼话上偏偏是一直津津乐道的。海天版一本被誉为猫文化史的法语著作,自然也爬梳了猫的神话和鬼话,我读来津津有味。只可惜这本引进版没有写到中国古代的猫神和猫鬼。前文说过迎猫的祭祀活动。我想象当时的场面:那猫在人们期待的眼前,倏然出现,众人一阵欢呼,几声“喵喵喵”后那猫便是一个虎蹲,四肢劲挺,做出欲扑之势。众人见状齐刷刷跪下,主祭赶忙念叨起来:“百兽率舞,五谷丰登;灭鼠护禾,仰猫灵祐;神力无边,功德至伟……礼毕”。当众人起身后,就发现那猫已不见了——这也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吧?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没有参加迎猫祭祀活动的经历。但是我们和前人的心曲是相通的,知道趋利避害,于是乎猫就成了帮我们避害的神。前辈们的迎猫便是迎神。此神不就是“猫神”吗?宋朝初年,徐铉写了本《稽神录》。这本书中讲了唐朝建州刺史借着月光,看到地面上有七八个穿着白衣裳的小人——他们男男女女,个个长不盈尺,杂坐在一起饮酒作乐。有个小人忽然说道:“今天中秋,月圆光明,十分快乐!可惜白老很快就要来本地了。如之奈何啊!”说罢便哭了起来,小人们一起哭着起身,眨眼间就走入了沟中。数月后,某个政要被罢官了。这倒霉的官人,其家豢养了一只猫,名“白老”,随着某政要到了贬放地建州;到达当日,白老大显神通,就在建州衙大堂西边捕获七八个白鼠,全部吃下肚。白老,既是家猫,更是大神。猫神猫鬼的神话和鬼话一直继续着,无有终时。须知在此则中,鼠辈是藏身在地方政府周侧的,这或许还是有一些寓意吧?鬼话连篇,猫王来也在前人眼里,猫之神异怪诞层出不穷。前辈发现猫在白天和晚上,眼睛珠子是圆的,而在中午的一小会儿时间里,猫眼晴珠子能收敛起来,变成了一条线。猫鼻子经常是凉的,这大概是因为猫属于阴类,因此容易感应阴气。不过到夏至那天,猫鼻子是暖热的——全年只此一日。明朝人曹安还做了这方面的“验证”,终于由不信到相信,事见于《谰言长语》。前辈又说,猫死以后不能土葬,只能将死猫挂于树上。对猫毛的描述也表现出神奇:猫毛无论多么丛密,毛里都不会寄居蚤虱之类。猫儿若是生就一身黑毛的话,人在黑暗中逆循其皮毛,就会发出若火星一样的光来。
9月5日 上午 7:01
其他

王鹏程|鲁迅写没写过“古调独弹”?

文|王鹏程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创始人孙仁玉。编者注)在追溯自己的历史渊源时,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鲁迅1924年为其所拟的“古调独弹”的题词。今天一进到易俗社剧场的大厅,就会看到鲁迅的雕像及鲁迅的书迹“古调独弹”。
9月4日 上午 7:02
其他

汪兆骞|泰戈尔访华,梁启超与陈独秀截然不同的态度

文|汪兆骞甲子(1924),梁启超五十二岁。……梁启超、蔡元培决定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泰戈尔生于1861年,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获封英国爵士。泰戈尔的诗歌作品,弥漫着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也深受中国读者推崇。泰戈尔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决定于4月访华。此前一个月,梁启超便开始筹划。3月7日,梁启超致信蹇念益,跟他商量为泰戈尔筹备住所:示悉,叔鲁房子事,我自己问题很小,因为内人病势日日见轻,或者竟可在天津住了,独太戈尔房须别觅,真是一问题,渠不过一个月后便来,非赶紧设法不可。我想城里找适当的很难,最好是海淀,其次则香山,你说怎么样?海淀孙慕韩的不知能借否或其他前清阔人别庄亦请打听,请你托幼山或仲恕一问何如?香山除双清别墅外,哪里最好?请你也想一想。志摩既未来,我想此事预备招待事要陈博生负点责任,我已有信给他,请你也和他接头。为了欢迎泰戈尔,梁启超还在师范大学做了《印度与中国访华之亲属的关系》的演讲:我们西南方却有一个极伟大的文化民族,是印度,他和我从地位上看,从性格上看,正是孪生的弟兄两个。咱们哥儿俩,在现在许多文化民族没有开始活动以前,已经对于全人类应解决的问题着实研究,已经替全人类做了许多应做的事业,印度尤其走在我们前头,他的确是我们的老哥哥,我们是他的小弟弟。最可恨上帝不做美,把一片无情的大沙漠和两重冷酷的雪山隔断我们往来,令我们几千年不得见面,一直到距今二千年前光景,我们才渐渐的知道有恁么一位好哥哥在世界上头。梁启超的谦逊精神,表现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何等有气魄的民族精英。4月12日,北方春暖花开,江南芳草碧连天时节,泰戈尔抵达上海。4月23日,在徐志摩、王统照的陪同下,泰戈尔到达北京。在正阳门东车站迎迓的各界人士有梁启超、蔡元培、林长民、胡适、梁漱溟、蒋梦麟、辜鸿铭、熊希龄、范源濂等四五百人。26日的《晨报》记载,4月25日,梁启超、蒋百里、熊希龄、汪大燮、蒋梦麟、范源濂等人在北海静心斋欢迎泰戈尔,胡适、陈普贤、秦墨哂等四十余人陪。5时开茶会,及半梁启超起立致欢迎词,大意如下:中印两国是兄弟之邦,一千三四百年以前,印度伟人来游吾邦者踵相接,故吾国文化上所受印度之影响,深且大。今兹吾人又获与印度现代伟人相接,使数百年中断之沟通,又得一接近之机缘,此实吾人最为荣幸之事。吾国之哲学、文学、美术、雕刻、小学、音乐,乃至于医学、数学、天文亦莫不受其影响。余将于明日(即二十六日)及后日(即二十七日)在师大、北大讲演,聊表欢迎泰氏之意。“梁任公致词完毕,由张逢春译成英语。继由泰氏答辞,历三十分钟之久。”泰戈尔致答词时,长髯飘飞,目光炯炯,谈东方哲学对世界的影响,侃侃而谈,迸发智慧之光。此次泰戈尔访华,从上海开始,徐志摩全程陪同。泰戈尔发表《东方文明的危机》时,便由徐志摩担任翻译。5月泰戈尔取道日本归国,徐志摩专程送到日本。泰戈尔到北京后,林徽因全程陪同。4月23日,林徽因和大家一起在正阳车站欢迎泰戈尔。25日,林徽因与梁启超、林长民、胡适等陪同泰戈尔游览北海,参观松坡图书馆,赴静心斋茶会。26日,林徽因与徐志摩、陈西滢等人陪同泰戈尔游览京郊法源寺。27日,林徽因陪同泰戈尔游览故宫御花园,兼作翻译,晚上陪同参加北京文学界欢迎泰戈尔的宴会。28日,林徽因与梁启超、梁思成等人陪同泰戈尔在先农坛与北京学生见面,徐志摩担任翻译。29日,林徽因与胡适、徐志摩、王统照、颜惠庆等人陪同泰戈尔,午前参加北京画界在贵州会馆的欢迎会,下午参加庄士敦的招待。28日在先农坛为泰戈尔举办的演讲会上,梁启超首先致欢迎词,然后林徽因右扶、徐志摩左搀,簇拥着泰戈尔登上讲台演讲。吴咏的《天坛史话》书中有生动的描写:“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徐志摩的翻译,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的小诗,飞瀑流泉,淙淙可听。”泰戈尔很喜欢中国文化,想请中国朋友给自己起中国名字,梁启超就为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泰谷尔很爱徐志摩,给他起一个印度名叫做Soo
9月3日 上午 7:00
其他

李辉|我读陆灏,总有意想不到的奇妙

文|李辉陆灏,大家都称他为“沪上陆公子”。第一次见到陆灏,应该是在一九九〇年年底的人民大会堂。河南教育出版社举办一套书信集的发布会,分别为《萧乾书信集》、《曹靖华书信集》、《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等。一九九六年河南教育出版社更名为大象出版社,第二年的年初,周常林社长来信,从此我就成了大象出版社的作者和策划者。陆灏与同班同学郑逸文一起,都在《文汇读书周报》做记者,我的同班同学郦国义正好负责这张周报。那次在大会堂相遇,印象中我们两人似乎没有太多交谈。我们两人开始真正交往,是在范用先生家中。范用家住在靠近东二环的北牌坊胡同。一九九四年,这条胡同要拆除,范用一家搬到方庄。他们夫妇寄来一张“迁帖”卡,对住过多年的小院,依依不舍:“北牌坊胡同那个小院,将不复存在。免不了有点依恋,为什么?自己也想不清楚。许是丢不下那两棵爷爷妈妈辈的老槐树,还有住在那一带的几位长者、稔知。”北牌坊胡同,我和陆灏走进的那个小院,不复存在了。《文汇报》其实还有另外一位陆灏,比生于一九六三年的小陆灏当然大了许多。陆灏生于一九二〇年,原名许彬章,后来才改名为“陆灏”。一九四八年陆灏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一九五七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一九五八年开始任《文汇报》副总编辑。老陆灏写过不少通讯,后来结集出版为《长江桥头》等作品。陆灏行走在《文汇报》办公楼陆灏阅读量广泛,特别喜欢读日记、书信、年谱与传记。可是,陆灏的笔下,总是惜墨如金。他与施蛰存、黄裳、邓云乡等上海老人的故事,本身十分精彩,可是写得颇为节制。这些年,他出书不多,可是,每一本书出来,都是精品。我们两人常有交往,往来书信却不多。不过,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他却连续写来两封信,与施蛰存、萧乾等前辈相关。一九九三年,施蛰存先生在上海获奖,我写了一篇他的文章,题为《执拗的智者——施蛰存印象》,发表于《读书》杂志。那几年,我与施先生来往颇多,请他谈沈从文与丁玲的交往,他写信要我帮忙他寄《中国文物报》等。在我眼中,施蛰存就是一位智者,而且性情颇为执拗。陆灏兄读了此文,居然为之喜欢。他写来一信,并说要找一两本施蛰存英文藏书送我,包括自制的“无相庵藏书票”。李辉兄:十月在北京有幸识荆,乃是一件快事!返沪后,又拜读在《读书》上写施先生的大作,我跟施先生很熟,看到有介绍先生的文章,总感到很高兴,像他这样通才,在现代作家中也是不多的,可惜几十年来一直遭到冷遇,现在突然又“老来俏”起来,他自己也觉得好笑。前不久,他说要做结束工作,把自己的几百册西文旧书的大部分都给了我,让我挑有兴趣的留下,没兴趣的放在凤鸣书店寄销。后来又说,可以代他送一些给有兴趣的朋友。这批旧书中有几本还贴着他自制的“无相庵藏书票”。这张书票我找了多年未得,不期一下子得到好几张。我估计你会有兴趣,过两天我挑一本有书票的代施先生寄赠给你,留作纪念。临近岁末,事情特别多,余不一一,希望常拜读到你的大作,并代向应红女士问好!祝新年快乐!陆灏九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十几天后,陆灏又写来一信,他刚刚买到江苏文艺出版社出了我的《萧乾传》新版。他说非常喜欢这个新版本。李辉兄:很高兴收到你的信,正好我今天买了一本大作《萧乾传》,装帧、用纸堪称国内一流,书能印得这般漂亮,大作是作者最大的欣慰吧!我寄你的书可能这两天就收到了,主要是那张无相庵藏书票颇珍贵,其实蛰公的这批书交给我,也很委屈这些书。我虽然爱书,但英文能力太差,只能珍藏着,留待他日送到更能发挥它们作用的人的手里。《收获》上的大作还没拜读,不过看第一篇的题目就吸引人,大概是讲林徽因那一批人的吧?最近人很消沉,总感到活得太累,无所适从,见你很充实,挺羡慕的,希望不久能再次见面。祝元旦快乐!并代向应红问好!陆灏十二月廿七日寄上前几天的一张涂鸦,供一笑。陆灏寄来的“涂鸦”,实为书法佳品: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安迪涂鸦癸酉冬日1993年12月11日陆灏来信1993年12月27日陆灏来信1993年12月27日陆灏惠赠书法陆灏收到我寄去的《封面中国》毛边本,回复一信如下:辉兄:新年好!今奉《封面中国(二)》毛边本,非常感谢!兄勤于著述,真让我佩服不已。《收获》的专栏好像停了,今年有什么写作计划?昨拜读黄永玉先生回忆黄苗子先生的文章,真是妙文!(八十年代也曾写过关于苗子的,也甚妙)只有半个多世纪的老友才写得出如此真而野的追念文章来。老树凋零,兄在京的“老友”只剩下黄永玉先生了。老人一个个走了,我们也慢慢老了。记得那次开黄裳散文研讨会时,你说你五十了,我吃了一惊,转眼我也五十了。呵呵!我从去年初起调到笔会,在周毅手下当一卒,同时仍在帮《上海书评》编点稿,其他一切如故。何时来上海,盼一聚。问应红好。多年不见,想丰采依旧。祝龙年吉祥!陆灏2.22012年2月2日陆灏来信这些年,我喜欢翻译一些国外的儿童绘本。新翻译的三本,分别为《小黑孩库巴历险记》、《房车狗与小姑娘的快乐圣诞》、《淘气猴子》。我忽然想到,何不请三位书法好的朋友,将之誊写下来,图文相配,岂不精彩?请戴新伟兄题写《房车狗与小姑娘的快乐圣诞》,请与我一样属猴的杨葵兄题写《淘气猴子》,《小黑孩库巴历险记》也就拜托陆灏兄题写了。二〇一七年二月,收到陆灏来信和书写的译文,渐次铺展,欣赏陆公子楷体的清秀之美。在信中,陆灏谈及已与山东人民出版社签约,在黄裳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出版“黄裳集”。他问及可否请黄永玉、杨苡等人作为顾问,搜集更多黄裳的书信,当然也颇为重要。辉兄如晤:小黑孩写成一长卷,竖写稍顺手,但恐怕不合要求,字也不好,就不要印出来丢人现眼了。你留着作纪念吧,你又开始写字了,等着拜观。另有一事向你汇报:山东人民出版社要出黄裳全集,经子善介绍,已与黄家人签了出版合同,二〇一九年黄先生百年诞辰前出版,名称初定为“黄裳集”。去年出版社社长来上海,找子善和我商量了初定分创作卷(散文、剧本、报道、诗)、翻译卷、古籍整理和题跋卷、书信卷。日记,黄先生的大女儿只同意出版七六年以后的,且要删节。我们觉得这样的话,还是暂不收录为宜,等以后时机成熟再完整出版。这四个部分,翻译卷最便捷,创作卷编辑上有不少麻烦,九十年代后期之后,黄先生出版的集子重复率很高,但又不是全为选本,每一种集子都新旧相参,究竟如何,还要把每本集子的篇目都看一下后再商量。古籍整理就一种,题跋的情况与散文类似,书信部分由我牵头,这一卷征集费力,编辑相对简单,需请老兄鼎力支持。《来燕榭书简》出版后,黄先生致各位的信,烦兄搜集一下。另外,京城还有一些老人,可能有黄先生的信,如王世襄、黄苗子、袁鹰、黄永厚等,也劳烦征集一下。现在只得集到多少算多少,他给叶圣陶、俞平伯的信,两家都没留。还有给香港陈凡的信,虽托人去打听,估计很难找到。这一卷只能是尽最大能力去征集。我们也和出版社商量了,想聘请几位黄先生的“老”朋友当顾问,初定:杨苡、李济生、黄永玉、姜德明、郑重,你觉得还有谁合适吗?另外再设一个编委会,子善、老兄和我都在其中(名单列出后再请老兄审阅),大致的情况就这样。一九年夏天出版,也就两年多时间,还是蛮紧张的,尤其是书信征集,可能篇幅不会小,还望老兄帮忙,叩谢!叩谢!问应红好。即颂近安!陆灏二月廿一日陆灏书写收到陆灏来信,我去看望黄永玉先生,他当即同意出任“顾问”。之后,联系黄大刚、阮丹青等黄裳朋友的孩子,他们先后找到一些书信发给我。我也将黄裳先生写给我的百余封信扫描发去。陆灏告诉我,黄裳先生写给他的信特别多,应在几百封以上,我想其中的掌故想必十分精彩。陆公子的书,总有意想不到的奇妙之处。《看图识字》书中,有一篇《人生边上的事》。陆灏写到,读杨绛的《走在人生边上》一书,他想到一段往事和一本书。开篇写道: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去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学术书苑,刚走进书店,就有一个中年男子迎面而来,对我说:“我远远看你走来,你的眉心发黑,三个月之内必有大祸。”随后掏出一张名片递给我,上面写着佛教什么机构,说:“我可以为你指点迷津,逢凶化吉。”我当时不假思索,就把名片扔还给他:“你走吧,不要吓唬我!”但我还真被他吓着了。回到家,越起越害怕,就去请教精通《易》学的好友张文江。文江说,这类“江湖术士”大多是骗人钱财的,不必太当真。但自己多加注意,总是有益无害的。我问他,看相算命这东西到底可信不可信。文江拿了一本小册子给我,让我不妨一读。那是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的《了凡四训》。(《人生边上的事》)陆灏读《了凡四训》,读得非常认真。作者是明代的袁黄,字坤仪,号学海。一次在南京栖霞山遇见云谷禅师,禅师开导袁坤仪,在佛像面前忏悔以前种种罪过,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以报天地祖宗之德,于是,袁坤仪改号“了凡”。之后,袁了凡多做善事,必有好报。他写《了凡四训》时,已经六十九岁。陆灏此文的最后一段写得特别精彩。他从深圳乘大巴前往广州,忽遇险情:我被那个江湖术士吓唬了一下,读了《了凡四训》,稍稍自慰,以后有一阵子,少出门,不做“缺德事”,有空就用毛笔抄写佛经。这样慢慢将这件事淡忘了。几个月后,我去广东出差,先到深圳,再从深圳坐大巴去广州。我坐的是大巴最后一排中间的座位。车行在高速公路上,一点都不感觉速度快。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大巴一个急刹车,我就感觉自己腾空而起,向前飞了出去,在大巴中间的走道上飞过半截车厢后落地,再一路滚到司机的旁边。奇迹般的,我站起来,除了手肘上略有擦伤,也未出血,其他居然毫发不损。惊魂甫定,我猛然想起在书店中那位江湖术士的“警告”。离那天差不多就是三个月。(《人生边上的事》)他坐在最后一排的中间,紧急刹车时他却飞奔前去,一路滚爬。奇特的是,他未遭厄运。可见,三个月时间里,不做“缺德事”,抄写佛经,陆公子终于躲过人生一劫。这些描述,重新读之,简直是不可思议。二〇一七年十月,陆灏发来微信,收藏有两折永乐南藏华严经残叶,想裱个册页,配点相关字画。他希望请黄永玉先生题写一个“佛”字。去看望黄先生时,我提及此事,黄先生很快写下一个“佛”字。这一年,黄永玉先生走进九十四岁。2017年秋天,陆灏托我请黄永玉先生为他题写“佛”字陆灏与我有同好,喜欢和老人交往,听老人聊天,各种各样的掌故、经历,八面来风,徐徐而来。常听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这些前辈在一起,总是有一连串的经历,让人感慨。陆灏在上海与施蛰存、黄裳的交往应该最多。施先生藏碑帖颇多,西文书也颇多。陆灏九十年代开了一个小书店叫“凤鸣书店”,施先生就把那些西文书交给陆灏,请他代为“散书”。陆灏写此篇《北山楼藏西文书拾零》,讲述的就是当年他经手处理的故事。九十年代起,施蛰存先生开始做结束工作了,其中一项工作就是生前散书。有年轻朋友去看他,他就会让他们从他的书架挑喜欢的书拿走。那时我经常去北山楼,有时是送一些新书去给他看,有时是代他买了雪茄送去,更多时候就是去聊天。每次去,老人总会让我挑几本旧书,或送我一些瓦当拓片等小玩意。
9月2日 上午 7:02
其他

鲍尔吉·原野 | 音乐之后,人变得孤孤零零

Tian”,本是吓人一跳的提示,也是无道理甚至粗暴的命名。孩子勉强接受了它,也只是为了和别人交流的必要。其实声音的“Lan
8月28日 上午 7:01
其他

韩浩月|对抗平庸,以真诚与干净

文|韩浩月对于作家生活的想象,认为他们丰富、充实、有趣,其实是对这一群体的巨大误解。的确在遥远的过去,曾经有一些作家的人生具有戏剧性,他们的经历如同舞台剧,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海明威、巴尔扎克等等,这样的顶级作家,自身的丰富与作品的经典彼此成就,也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波澜壮阔有紧密关联……但如果拿他们的标准来对应现实中的写作者,会发现这既不公平也不客观,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活在平庸的环境里。相比于那些灯塔式的作家,一个庞大的写作群体,无论怎么努力折腾出声响,得到的结果大都是默默无闻,但就算这样,社会还是需要有这样的一群人存在,讲一些故事、谈一点观点、发一点声音,这注定了就算把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关进一间空屋子里,他仍然还是要幻想、思考,为得到一个好点子或者一个好句子而喜悦,为自己被一个平庸的思路所困而羞愧、自责。哪怕写出的东西是短暂的、临时的、浅显的,但一个有点志气的写作者,都有意无意地在对抗平庸,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只会一路下滑到出发点,永无可能得到安慰与自我安慰。对抗平庸的本能出发点,其实带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如同汪曾祺所说,“人总要待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活出自己的价值”,如果你连自己说服自己保持独特的想法都没有,更别指望别人来鼓励你,来自别人的眼光,通常都是打量与怀疑的,你得由内而外洋溢出点儿与众不同的气质来。一个写作者只有在创作的时候,才掌握有调度文字的千军万马的“权力”,如莫言所说“我写作时,我就是皇帝”,那时候,是不会感到自己平庸的。而当一名写作者停下笔时,一下子就会回到现实生活里,恢复一名职员、一名父(母)亲、很多人的亲戚与朋友等身份时,那么这位所谓的作家就坠入到各种关系当中,要面对柴米油盐,要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他们就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有些写作者避免不了会长吁短叹,觉得琐碎生活扼杀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哀叹,其实就是对平庸的屈服。真正优秀的写作者,是可以自由穿梭于文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因为两者本质上其实并无太大区别,越是能够在平庸中创造冲突与戏剧性,就越是能平淡看待尘世生活种种,这是写作与写作者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写作者要擅长发现平庸,就像从米中挑出沙子那样,生活如果是一个硕大的米碗,那么这个碗里装的,其实都是一粒粒平实的米粒,是日常所需,是生命的供给来源。我们没法说这些“米粒”是平庸的,就像平凡、普通、朴素永远是生活最本质的底色一样,自然有其真实且长久的浸润作用。写作者眼里真正的平庸,是枯燥、干瘪、乏味、陈腐、假的、丑的、恶的……它们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强大到使人无力摆脱、纠缠其中、自甘堕落,能够发现这类平庸的人,往往也能够找到对抗办法,只是在对抗时,需要付出毅力与时间,于是,也有很多人在对抗的韧性方面表现不佳,败下阵来。对抗平庸,其实是有许多办法的,找到赞美对象,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个世界上值得赞美的事物太多了,全部赞美到不大可能,挑喜欢的几个或几项,持之以恒地赞美,就会不断地削弱自身的平庸。把自己乃至于自己写作的内容,变成美好的一部分,王小波很早就发现了这点,他选择赞美爱情,“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比他更早的还有海明威,“最好的写作注定来自你爱的时候”;罗兰·巴特也曾说,“我写作是为了被爱:被某个人,某个遥远的人所爱”,以此类推,赞美故乡可以成就沈从文,赞美美食可以成就汪曾祺,赞美地坛可以成就史铁生……批判,自然也是对抗平庸的上佳办法。以批判的文笔成为影响世界的作家,是诸多文豪所共同走过的道路。同样,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现实问题,亦是当下写作者与有志于成为作家的写作爱好者获取写作动力的能量来源。批判和赞美的终极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世界变好,就算做不到,让自己变好也是丰硕的收获。批判分为大声的、小声的、无声的,需要每个人去体会、寻找,如果找不到,多一些内心的审视,多给自己提一点严格的要求也是好的。一个心头滚过刀子的人,也总会更容易去理解和善待别人,而这样的人,通常都会离平庸较远。自认平庸,也是对平庸的一种否定,当一个人把自己置身于自己反对的事物之中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想要出逃、改变。写作会成为写作者的工具与道路,平庸作为痛苦的一种构成,会成为一种营养。同样的道理,拒绝自认平庸,也是战胜平庸的捷径,不甘与平庸为伍,并且将之写入信念当中,通过文字展现出来,就是一名写作者裸露了自己的灵魂。而当一个灵魂无限接近于真诚与干净时,就告别了平庸。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422篇文章
8月27日 上午 7:0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李辉 | 我当了一辈子副刊编辑

文|李辉大学毕业之后,我这一生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副刊编辑。1982年2月,从复旦大学分配到《北京晚报》,主要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当编辑。1987年秋天,我调至《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还是当编辑。副刊于我,总是有一种摆脱不了的怀念。这种怀念是个人情怀所致,更是难忘一些美好记忆。在编辑副刊的三十余年时间里,我总是遇到许多前辈们的厚爱,在他们身上感受美好。每一次阅读他们的稿件,每一次与他们聊天,都在触摸历史文化的体温——这是我在讲座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临近退休之前,我与大象出版社王刘纯社长聊天,说我想做件事情。他问,什么事?我说,中国报纸副刊可谓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如鲁迅的《阿Q正传》,冰心的《春水》《繁星》,郭沫若的《女神》,巴金的《激流》,萧红的《呼兰河传》等,都是报纸连载的。现在,读者很难在图书馆阅读多年前的报纸副刊,如果陆续结集出版,用十年时间出版300种左右,这就足以让读者大致了解中国报纸副刊的辉煌。王兄当场敲定,“副刊文丛”由此开始运作。2017年1月推出15种,2018年推出26种。退休前后,能够做这样一个大项目,当然与编辑副刊的美好记忆相关。八十年代初,恰逢报纸步入一个黄金时代。走进北京晚报,开始一两年时间,我以采访文艺界报道为主,不过,我最初分配的岗位是副刊编辑。1984年,终于回到“五色土”,从此,三十多年,我几乎没有离开副刊这块阵地。
8月26日 上午 7:02
其他

罗雪村 | 有趣会玩儿的李辉

(写于2024年8月22日)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420篇文章
8月25日 上午 7:00
其他

刘晓蕾|《西游记》易改,《红楼梦》难拍

文|刘晓蕾一《黑神话:悟空》游戏火了。三分钟的游戏预告片细节到位,视觉震撼。网友还找到山西晋城各地寺庙的塑像一一对应,发现游戏画面的还原度非常高。这边厢大家都在为悟空喝彩,那边厢却是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翻车。一个网站上的留言点赞最高的是“枪毙主创”,次高的是“史诗级的灾难”,大家纷纷表示难以忍受。面对网上几乎一边倒的差评,某导演表示自己“18年的艰难的创作过程”,怀疑“有人使用AI虚拟数据群发1分点评……还有做人身攻击和侮辱的,带着一种深仇大恨,感觉拍这部电影是犯了弥天大罪,这不是有点奇怪吗?”这,真没一点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拍的有多差吗?“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幕里,丫鬟紫鹃和雪雁居然听墙根,还说宝黛:“不过半天就滚到一处去了”,这种丫鬟就该掌嘴;林妹妹看了《西厢记》,居然说自己是那”多愁多病身”,后来又自称”是倾国倾城貌”,这么癫,难怪网友说:这样的林妹妹好,死了不心疼;宝黛吵架大哭,紫鹃对袭人说:“咱们管不了了,咱们走吧。”更不用说元春省亲,贾政隔着帘子高喊一声:“儿啊!”贾环急赤白咧地抢厨房柳嫂子的鸡腿,柳嫂子还大骂:“丫头养的。”周瑞家的跟林黛玉同乘一个轿子,王熙凤呲溜一口啃一块大西瓜,薛宝钗半裸洗澡,贾琏和王熙凤光膀子擦边……这都什么胡编乱造群魔乱舞。有人说,在这坨翔面前,李少红版的居然眉清目秀了。别,有了新仇,也不要忘了旧恨呀。李版《红楼梦》是洗不白的——宝玉和黛玉躺在炕上说“林子洞”的故事,宝玉一对贼目直盯黛玉丰满的胸部;健硕的黛玉扛着大锄头,来到假的桃花树下去刨坑埋花;湘云东倒西歪躺在大石头上,花朵乱糟糟散一地。更不用说,满屏幕的铜钱头,廉价的衣饰,粗陋的布景,阴森的画面,诡异的情节,跟原著胖瘦都反着来的钗黛,连台词都能读错……着实辣眼睛。一个烂白菜,一个烂地瓜,各有各的烂。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为什么好?因为剧组从导演到演员,都秉承着“要对得起《红楼梦》,对得起曹雪芹”的信念,靠的是真诚、耐心和谦卑。其实87版也不完美,但在糟烂同行的衬托下,绝对神品。87版《红楼梦》剧照放心,经典的生命力是强大的,不会被李导胡导们的轻佻毁掉的。经典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话语场,能容纳、吞吐诸多不同的解读。这个污糟糟的胡版《红楼梦》,跟那些说元春夜里省亲是鬼魂回家,大观园里的姑娘们都是鬼,贾宝玉是明代的传国玉玺一样,都是过眼云烟。被毁掉的是改编者的理解力、想象力乃至尊严、荣誉。两位导演的专业性,大概要被质疑了。在一个沉不住气的时代,拍《红楼梦》注定会失败吧。那,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改编得普遍很成功,《红楼梦》就恁难呢?都怪《红楼梦》。越是伟大的名著,人物就越复杂,内涵就越多义性。它既属于曹雪芹的时代,又向所有时代敞开,从而引发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经验、智识、审美和想象的碰撞。直到现在,拥黛派和拥钗派还在PK,谁也说服不了谁。比如我觉得黛玉这个人很明媚,宝玉的温柔是他的生命哲学,但也有人直呼黛玉小性,整天哭哭啼啼很难相处,宝玉女里女气是个废物。想把这样的《红楼梦》搬到荧幕上,辅之以粗陋的解读,两个小时的体量,本身就不可能。《红楼梦》也并非不可改编。找准角度捋清脉络,选一个人物或一条线索,拍个《黛玉传》、《晴雯传》、《红楼二尤》,老老实实讲故事,未尝不可。既然是《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主打宝黛钗的感情线不就好了?也能拍得紧凑、曲折。但导演能力不足野心不小,愣是把贾母、刘姥姥、王熙凤、秦可卿、贾元春、贾政、贾环、贾蓉、贾珍……包括数个名场面都塞了进去。还故作高深,显摆所谓的“独到”观点,说贾家吞掉林黛玉的遗产(林如海家虽然是世袭贵族,但历经五世后,到他这一代已无多大权势,至于当巡盐御史,也未必有多少油水。再说,仅靠贾琏一句“再发二三百万两银子的财就好了”,也难确定林家的遗产就被贾家吞掉了),好一个自以为是、自鸣得意。把一个钟鸣鼎食之族诗礼簪缨之家,拍成了鸡贼的阴谋之家。二越是伟大的经典,越抗拒被改编。跟《红楼梦》同量级的《战争与和平》、《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都很难被影视化。因为文本越复杂,文字的留白就越多,可想象的空间就越辽阔。影视剧则把人物固化了,情节简化了。文字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我在学校教了很多年的《〈红楼梦〉导读》课,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看87版电视剧,就怕学生先入为主。《三国》、《水浒》和《西游记》能接受各种爆改,是因为其文本的复杂性逊于《红楼梦》,书中的各色人物相对有辨识性,人物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也比较简单。比如诸葛亮是“羽扇纶巾”的智多星,一心要恢复汉室;刘备仁德宽厚,张飞鲁莽忠诚,关羽义薄云天……人物在故事里,故事衬托人物,故事还都特别好看——悬念、高潮一个也不少。“千里走单骑”演得再潦草,也能看出是关羽。诸葛亮在城墙上司马懿在城下,各自就位,音乐声响起氛围起来,“空城记”的感觉就来了。同样的道理,《水浒》和《西游》里也都是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谁不爱看好汉暴起、神魔打架呢?一拍一个准。一句话,这三本书都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特别匹配影视剧的调性。何况这三本书本来就是在勾栏瓦肆里,被说书先生们反复打磨过的故事,有画面感,天然适合被反复讲述。相反,《红楼梦》是反戏剧性的,它没有高潮,没有阴谋,没有激情,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的吃喝应酬、家长里短。高鹗的后四十回被人诟病之处颇多,调包计和黛玉之死就太狗血了,一反前八十回的含蓄、苍凉的美学风格,成了三流言情剧。书里连谈个恋爱都那么含蓄,宝玉的最强情话也不过是“你放心”、“睡里梦里都忘不了你”,后面这句还没被林黛玉听见,反而被袭人听了去;至于“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对立,全部埋伏在琐碎的日常细节里:宝玉和宝钗互看美玉和金锁,黛玉摇摇地走过来;宝玉和黛玉在说段子,宝钗笑着走来;元春赏赐端阳节礼物,唯有宝玉和宝钗的一样;王熙凤开黛玉的玩笑:你吃了我家的茶,怎么不给我家做媳妇?贾母夸宝钗:我家四个女孩,都不如宝姑娘……这些散落各处的细节,充满弦外之音,一一串起来才能拼出一个大概,看清人情世故背后的情感和逻辑链条,最后还不能保证就是真相。毕竟,不同的视角,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的耐心、理解力和想象力,或许这就是阅读经典的意义。阅读它,就是一个不断放下偏见,进入浩瀚的人性之海,体会其幽微与深邃的过程。没有足够的耐心,是推不开荣国府大门的。三大家嫌弃胡版林黛玉,疯传其丑照,不是因为演员丑。演员并不丑,就是不像林黛玉,没有林妹妹独特的文艺气质。对,《红楼梦》里的人没一个单薄的,既有写实性,又有丰富性和审美性。三国、水浒和西游关注的是庙堂、梁山、战场和取经路上,一言不合就开打,权力、阴谋、暴力、反抗、打怪升级……个个富有传奇性,是反日常、非常态的,不是帝王将相,就是英雄好汉,是公共空间里活动的单一的人。《红楼梦》则全是琐碎、绵密的私人生活,有大家族利益较量,小儿女情态,心照不宣的人际交往……爱情、友情、亲情,利益、家庭、职场,汇成日常生活的河流,这是一个幽微驳杂的人性世界,既有情僧,亦有英雄,还有正经人。(此处有广告)千百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的。直到现在,他们还活着,他们就是我们。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像宝钗,像黛玉,像王熙凤,像薛蟠,却很少说一个人像曹操,像刘备,像武松,像唐僧,因为他们是宏大叙事的产物,不是日常生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人。三国水浒是向外看的,写的是大历史、大人物,有的是男性气质和粗放生活。《水浒传》里宋江、戴宗和李逵在酒楼里喝酒,一个卖唱女上前道了万福,开口唱曲,李逵不耐烦听:“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跳起身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一下子把歌女点晕了。会唱曲的阎婆惜来到山东郓城,“不想这里的人不喜风流宴乐,因此不能过活”,才被宋江包养,后来更是闹出了人命。这种极具冲突性的场景,就容易出片。到了《金瓶梅》里,情感多元了,人物复杂了。声名狼藉的西门庆,能跟病重李瓶儿抱头痛哭,李瓶儿死后还一度“观戏动深悲”,哭得不可自抑,此刻哭泣的多情的西门庆,最像人,也最难演。到了《红楼梦》,又庞大又精微,进一步向内,是深幽的、内省的、有情的,千回百转愁肠百结。这个世界,草长莺飞万物滋长,一草一木都关情。这本书本来就是曹公“为闺阁立传”,写的是被历史泥石流淹没的温柔情感、敏感心灵、天真性情、高蹈灵魂、精雅生活,追问的是“天尽处,何处有香丘”,以及“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这个世界的人,更接近人本身,是康德说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这有情世界的颗粒度和高级感,最难被影视化。第15回在去往铁槛寺的路上,宝玉在歇脚的村庄看到一架纺车,刚伸手去试,一个十六七岁的村丫头跑过来说:你不会,我来纺给你看。宝玉笑着缩回手,一旁的秦钟悄悄跟他耳语:“此卿大有意趣!”秦钟好演,而宝玉不好演。第19回宝玉在宁国府,不想看那些热闹戏,来到厢房里看望画上的美人,不成想撞到了小厮茗烟和丫头的私情。他先是提醒丫鬟快跑,让她别害怕他不会告诉别人,接着询问茗烟这丫头叫什么,多大了,然后沉思良久。能演出其中的深情和纯净,87版的贾宝玉已成绝唱。大观园里有不少可以入画、入世说的情节——宝黛共读西厢,小红遗帕,黛玉葬花,题帕三绝,海棠诗社、菊花题、螃蟹宴、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平儿理妆、香菱学诗、湘云醉卧,还有宝玉的“意淫”……爱与美都在这里了。如果没有耐心,没有理解力和审美力,怎能拍出其美感和深意来呢?更辜负了曹公“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这样的时代,还是少点期待,安心读书吧。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419篇文章
8月24日 上午 7:00
其他

于志斌|在时光里,酒有话说

文|于志斌我家有三瓶洋酒,一直舍不得喝,被尽力原封原样地保存了下来。我有酒不喝,为什么?实不愿意破坏瓶艺之美。此外这酒是什么味道?不喝便不知道,像谜一样。三瓶洋酒的味道,便是三个谜一样的存在;美妙的酒瓶内装的不仅是酒,还是神秘的色、香、韵、味、气等;诚可谓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亦复如是。这三瓶洋酒在我买到手之前,酒水充入其内已不知几许年也。自到我手以来,一眨眼间又度过了二十三个年头了。它们在我家的头十年中,一会儿被摆在这儿,一会儿被放在那里,我想三瓶洋酒若是有话要说的话,那它们或许会说在这段时光里自己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不过在后十年中,三瓶洋酒齐刷刷地崭露了头角,直到稳稳地伫立于吾家一隅之C位。这三瓶洋酒的瓶子都是玻璃质的,玻璃瓶面上刻绘了花卉和文字,以及浮雕般的绿叶和果实。瓶上不仅挂了商品标签,有的还贴了金色的、印有文字的纸片,文字十分清晰。瓶口到瓶颈上部,被封蜡包裹着;仔细看,封蜡里有东西隐现,不过隐现的是金属盖?写了字的小纸片?还是木塞?可惜像小纸片的东西太小了,我想也只有在启封后,将它拿在手中凑近看,或许才能看清楚上面有没有文字。洋酒瓶上的文字构成了商品酒的完整性,当然是极有价值的。我历来敬惜字纸,且有文字考据癖,遂用软件识别和翻译之,可知这些文字是意大利语,其多次出现的SAN
6月23日 上午 7:01
其他

韩浩月 | 知识分子不打架之后

知识分子不打架之后文
2023年9月1日
其他

绿茶 | 北方有棵树,商务有好书

绿茶按:十一月九日,商务印书馆评出2021年度十大好书。今年是商务好书评选第九届,分为学术和大众两个榜单,共计20本好书,既有《伏尔泰文集》《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等学术经典,也有《混凝土:一部文化史》、《北方有棵树》等大众文化读物。小记一则!北方有棵树,商务有好书文
2021年11月16日
其他

沈嘉蔚 | 世纪见证人(下篇)

在桐城时宛生的外祖父方守敦接了她去自己居住的勺园小住。勺园是曾国藩留给方家的房产。方令孺的故居就在勺园。方令孺在抗战爆发后带领两个女儿回到勺园住在凌寒亭,参加了琦德珂德兄弟领导的抗日救国活动。
2021年5月7日
其他

沈嘉蔚 | 世纪见证人(上篇)

杨起的年龄正好在邓家姐妹的正中间,自然成了生性好动的宛生的玩伴,他俩放了学就到楼对面的小树林玩,在树林后面的水塘捞水芹菜。如果走得更远就去了住在女宿舍里的九姨方令孺家,而九姨又领了他们去看望闻一多。
2021年5月6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李辉 | 残缺的窗栏板

尤为紧要的是,对我们这样一个民族来说,精神的梳理,远远没有开始。如果缺乏直面历史的勇气,缺乏精神忏悔的内容,对往事的回忆,常常会走进偏颇,甚至把已被历史证明是谬误的东西,依然奉为难忘记忆向后人叙说。
2020年10月9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李辉 | 九一三,《时代》封面人物林彪一去不返

自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每年十月一日都是北京隆重、狂欢的时刻。国庆集会与游行如期举行,无一例外地,总是由毛泽东本人在这一时刻亲率党和政府高层核心成员,集体走上天安门城楼隆重亮相。
2020年9月13日
其他

绿茶 | 朋友圈画书房之六根书房

老五潘采夫的书房和我的书房一个风格,以乱见长。于是我就乱画一气,那些书在书房内乱飞,地方也撒了一地。我们聊以自慰的就是,乱证明看书多,乱翻书乱翻书,讲的大概就是我们这样的乱书房主人。
2020年3月1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李泓冰 李勇|送李文亮医生前行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2020年2月7日
其他

绿茶|书店是城市的审美底色

我们为什么要发起最美书店行这样的活动,一个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走访,城市与书店人的对话,让这个城市里的书店,以及我们的爱书人能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下,形成我们彼此之间的一种共情互动。
2019年8月3日
其他

潘采夫 | 对话鲁迅:让他们赞美去,我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坟•杂忆》,《鲁迅全集》一卷300页)
2017年12月1日
其他

河西学院学生读《美的历程》

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一无所知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真正内涵。同时,读这本书也可以帮助自己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能力。
2017年6月13日
其他

李辉 | 西安事变八十年,再看石破天惊时

也是在这个冬天,一个个外国记者走在这里,史沫特莱、斯诺、海伦、贝特兰……目击中国的风云变幻,感受着震撼世界的瞬间。他们用笔,用声音,把新闻封锁撕开一个个缺口,由此而成了中国历史演变中的积极参与者。
2016年12月12日
其他

叶匡政 |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敦煌学

当下欠缺的不只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法规,政府官员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也认知模糊。相反,倒是一些民间保护组组与个人,反而在行动中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心。
2016年9月10日
其他

李辉 | 八月十八日开始的红色狂飙

红卫兵小将首先主动介绍了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红卫兵的情况与成就,接着记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有的是带挑衅性和摸底的,红卫兵小将有力地予以顶回或驳斥,现将该座谈记录摘要整理印发供参考。
2016年8月19日
其他

潘采夫 | 晚上去书店,难免显得动机不纯

曾写过一条微博:“给万圣想一条广告语,读书不识刘苏里,纵是英雄也那啥,这咋压不了韵呢?”马上有网友接龙,最好玩的两句是:“读书不识刘苏里,纵是英雄伤不起。”“读书不识刘苏里,应似飞鸿踏雪泥。”
2016年8月5日
其他

李辉 | 黄永玉“文革”中为何被猛烈批判?

在重庆和重庆美术家协会的朋友有过几次接触。临返北京的前两天,听到一点风声:北京正在开展一个“批黑画”的运动,且扩大到全国追查“黑画”,“由江青同志亲自挂帅”,其中主要的“黑画”是一张猫头鹰……
2016年5月20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李辉 | 为历史备忘,《林昭,不再被遗忘》出版幕后

认识许觉民是在八十年代,我编辑《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时,曾请他为“居京琐记”栏目撰稿。读他的文章,则更早,是在大学期间。那时,经常会看到署名“洁泯”的文艺评论文章,到北京后,才知道这是他的笔名。
2016年4月29日
其他

韩浩月 | 日本电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彻底失去

近40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待日本电影,仍然像当年一样,会带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并没法单一地去看待作为文化产品的作品本身。一定程度上,对待日本的态度,往往会映射到对待这个国家的影视产品身上。
2016年4月19日
其他

10月12日:全世界都知道了四人帮被捕的消息

《时代》之前所预测的“稳健派”与“军方”联手的可能性,正在变为现实。十月初,华国锋与叶剑英等人的谋篇布局完成。六日,北京风起云涌。关于十月六日“粉碎四人帮”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如下叙述:
2015年10月12日
其他

醉醒客新书发布会实录:六个男人的迷醉与清醒

阅读这个话题很大。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小孩很容易反驳你,说你们那会儿什么都没有,只能读书。现在有那么多渠道,为什么我们要读纸书。关键不在于怎么读和读什么,而在于你能不能够一直保持一种思维和追索的习惯。
2015年9月9日
其他

总序: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醉醒客丛书2015年9月6日首发

我自己个儿嘛,没什么好说的,他们把我推为主编,我就“主要负责编”。本来写文章就少,这些年做了奶爸更是笔耕迟钝,又因为开了一堆公众号,给自己挖了好几个大坑,每天都处在从一个坑到另一个坑的艰难跋涉中。
2015年9月6日
其他

李辉:八月二十四,老舍最后一天如此漫长

在那个炎热的日子里,老舍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无法预料也无法躲避的厄运,他对文化的爱,对北京和祖国的爱,他的所有信念和情感,都在烈火中焚烧着。北京和中国,将在很长时间里,不得不吞咽那场风暴中种下的苦果。
2015年8月24日
其他

醉醒客 | 他们喝了八年酒,总算出了六本书

资深文学爱好者,一个身份感常错位的异乡人。时而理性,时而感性,理性时写时评,感性时写随笔。曾以为对生活都懂了,现在发现活着活着又不懂了。人届中年,常自诩有少年心。出版有时评、随笔、散文等集子十余本。
201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