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2-04-2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






编者按

汪惠迪先生是江苏常州人,1984-2000年间先后任《联合早报》新闻改写员兼培训(Rewriter cum Train)、高级新闻研究员和语文顾问。退休后先生笔耕不辍,先后担任《全球华语词典》和《全球华语大词典》副主编,新加坡组主持人,在《咬文嚼字》主持“华语圈”专栏。汪先生在华语传承、传播,华语词典编纂,华语规范和协调等领域深耕多年,发表出版了大量的成果。他的语言散文视野开阔,分析独到,语言活泼犀利,深受读者喜爱。承蒙汪先生厚爱,华语公众号得以独家首发他撰写的《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短文。从中我们可以领略一位84岁高龄的学人对华语事业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热爱。本期推送的是这一系列作品的“引子”。现在,我们一起来听汪先生讲那些过去的事情吧。





1979年5月,我从内地移居香港。1982年某日上午,我去启德国际机场送客,因为到得早,就跟同是来送客的朋友坐在候机大厅里闲聊。一位朋友把他浏览过的当天的《明报》给我消磨时光。翻阅时,一则招聘广告吸引了我的眼球:新加坡《南洋商报》聘请翻译、新闻改写员和美术员。

当时,我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从事编辑和撰稿等工作。内子出生在新加坡,她瞒着父母,跟四个同学一起于1952年2月23日回到祖国,同船回国的有七十多人。

他们乘搭的远洋客轮从新加坡红灯码头启航,直透香港,然后经由罗湖口岸入境,侨务部门便把他们接送到瘦狗岭广州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今华文学院前身)安顿下来。从此学校成了他们温馨的家,他们圆了回国升学之梦。


回国后,内子再也没有回去过。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已经老迈。多年来,她时常思念新加坡的亲人,虽然她先于我3年于1976年春到了香港,但是,当时新加坡政府却不准在新加坡出生的侨生回新探亲,只得滞留香港。如今新加坡到香港招聘,不失为一个机会,于是我决定抱着“何妨一试”的态度写信应征,心想如果成功,内子便可同行,回去跟家人好好团聚团聚,岂非美事一桩?

应征信发出后,过了一段辰光,接到《南洋商报》驻港办事处电话,告诉我接受面试的日期、时间和地点,要我按时前往接受面试。面试那天,我按时赶到尖沙咀新世界酒店,10时45分轮到我,面试我的有两位,一位是公司总经理黄锦西先生,另一位是公司总策划郑民威先生。他们在跟我聊天时透露,这几天,在香港要面试18人,结束后,就赶往台湾,那里也有一批应征者等着接受面试。

面试结束后,就是等结果,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看到香港报纸报道,新加坡官方有意要《南洋商报》(1923年9月6日创刊)和《星洲日报》(1929年1月15日创刊)这两家激烈竞争的报纸合并,因而闹了一场员工在报馆门口举行“静坐”抗议的小风波。胳膊拗不过大腿。1983年3月16日,两报宣布合并。

哦!原来如此!我想组建一家大公司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时间,那就等吧,反正自己有工作,加上港台两地有这么多人应征,录取的机会本就微乎其微。

1984年7月间,我突然接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人事部经理云大经先生打来的电话,通知我已正式被录用了,不过还不能马上到新加坡去,因为政府规定,外国人到新加坡工作,雇主必须向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MOM)申请工作准证(Employment Pass,EP)。过了一段时间,人事部来电说,工作准证批下来了,问我何时赴任。因为我必须按规定提前一个月通知现在的雇主,方可离职,所以我答复对方,我会提前一周到新加坡,10月16日正式上班,请公司为我预定10月8日的机票。10月8日那天,我到了新加坡。住房、家具、床上用品等等,公司都已为我准备得好好的了。

《南洋》《星洲》合并后取名《南洋·星洲联合早报》,简称《联合早报》,是新加坡唯一在每日凌晨出版的日报。跟我国不同的是,每天的版面不固定,通常有15大张、60版。版面是由当天招收的广告按一定比例决定的,广告多,版面就多,有时超过100版,厚厚的一沓。

 从1984年10月16日到2000年9月15日,我在新加坡报业控股(Singapore Press Holdings,SPH)华文报集团(Chinese Newspapers Division,CND)工作了16年;退休回到香港后,从2003年到2008年又通过互联网兼任原来的工作6年,总共为新加坡华文报服务了22年。在这22年中,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这22年语文生涯多姿多彩,是我后半生度过的、最有意义的岁月。


2000年9月我退休回港后,就着手写一本书,书名叫《华文字词句》,2002年5月由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出版。拙作定稿后,我请周清海教授赐序。周先生在2002年3月6日撰写的序文中说:“记得多年前,当时李资政还是我们的总理,在上华文课时,我们谈起《早报》的语文应用问题,李资政觉得《早报》需要聘请一位人员,专责处理《早报》的语文。就这样,汪先生到了新加坡。”哦!原来如此。往事如烟,今天回忆起来,仍有受宠若惊之感。

今年5月12日,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和华文学院副院长杨万兵副教授专程到常州来访问我,所谈都是我在新加坡工作时的往事。事后,我萌生一个想法,闲着也是闲着,不妨把陈年往事以回忆录的形式,以“结缘新加坡华语”为总题,一件件地写下来。本文算是概述。



2021年5月,郭熙教授赴常州访谈汪惠迪先生,摄于汪先生家中。照片中的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赵贤德教授,汪惠迪先生,郭熙教授,杨万兵副教授


THE

END

审核|郭熙

策划|刘慧

文|汪惠迪

编者按|刘慧

图|汪惠迪 华侨补校校友会

编辑|罗丽

往期推荐

关注全球华语大有可为

郭熙:论祖语与祖语传承

呈现全球华语词汇风貌的辞书

主持人语 | 郭熙:华语与华语传承研究再出发

王晓梅: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华语管理与华人认同
迎接建党100周年 | 语言事业百年谈 | 《语言战略研究》

白娟:华文教育中的家庭语言政策驱动机制和影响分析

李计伟 | 大华语视域中“帮忙”用法的共时差异与历时变化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