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濒危语言志|四川冕宁多续语调查笔记

韩正康,齐卡佳等 语宝 2021-12-26

2016年6月19日课题组从成都出发,此行的目的是按照《调查手册》完成对多续语的词汇、语法例句、话语和地方普通话的录制工作。如果时间允许,将再录制一些民歌和故事。课题组到达冕宁后,立即与调查开始前就联系好的发音人取得联系,第二天一早包车将民语发音人和口头文化发音人接到课题组所住宾馆,并在宾馆安排好他们的住宿,之所以将两位发音人一起接来,是希望在调查过程中多一个人思考,以缩短调查时间。

首先是对《词汇表》所列3000个词进行调查,在发音人了解每一个词的意思后说出与之对应的多续语词汇,调查人员用笔将其记录在调查手册上,以作为正式录音期间提示发音人之用。经过一周多时间的努力,解决了3000个词的采集工作。在此期间联系了冕宁县电视台,得到了县电视台的支持,因电视台只有周末不使用录音棚,所以我们只能利用周末时间来完成内容的摄录,不是周末的时间我们继续向发音人搜集100个语法例句和与发音人一起准备话语材料,以备摄录。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课题组于7月17日回到成都。在这一次田野过程中,深感多续语的濒危,有时候一个词语发音人会想很久,在想不出来的情况下只有临场造词,对一个新造词可能做多次改动,都没能造出一个满意的词。对于原有事物,我们主张:如果发音人忘记了这个词,则尽量通过现有多续语词汇进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发音人创造词汇的能力有限,比如凡是汉语中不是家养的“猪”,不管是野猪、土猪还是豪猪,发音人均用ba³³“山”和vo³¹“猪”两个词合成ba³³vo³¹来表示,让人难以通过多续语区分这些不同的野生动物。对于新生事物,如果发音人造不出新词,我们建议直接使用汉语借词,这种使用当地汉语发音的借词,对以后学者研究冕宁汉语方言也可能有所帮助。这以后,课题组多次前往冕宁、木里、西昌等地调研,一方面是补充先前没有录好的词汇和语句,同时继续搜集民歌和故事,以及拍摄本书出版所需要的照片等。通过调研,可以断定目前能使用多续语的人仅仅分布于冕宁县安宁河上游,木里藏族自治县卡拉乡的王学才等极个别的里汝人能使用非常简单的一些多续词语和简短句子,冕宁县雅砻江沿岸以及九龙县的鲁汝人没有发现会使用多续语的人,石棉县的鲁苏人和木雅人、以及越西、甘洛等地的尔苏人中也没有发现能使用多续语的人。在对冕宁县里庄片区居住的纳木依人进行简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他们虽然不能使用多续语,但所使用的纳木依话中部分词汇与多续话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地名和宗教词汇方面。这说明多续语的使用者实际上只有生活于安宁河上游屈指可数的几位高龄老人,加之他们平时除简单的打招呼外几乎不使用多续语进行交流,如果要完成调查内容,往往需要发音人回忆较长时间。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两位发音人难以流利使用多续语,每次课题组要求发音人用多续语交谈时,两位发音人总是在使用多续语进行几句简单的对话后,就习惯性的转为汉语交流,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这些发音人实际上均为半语者,多续语的濒危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再不加以抢救性记录,有可能数年后这种语言将彻底消失,这种语言一旦消失,隐藏在其中的有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等等诸多信息将彻底消失。在调研中,我们一方面继续完善调研内容,另一方面着手搜集史料和不同地区脱苏人的口传材料,为厘清多续人与川西南藏族各支系的关系,寻找与其同一支系的不同人群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有的问题尚不能解决,但已经把握住了方向,如曾经的弥那人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人群,现在何处等。研究川西南藏族不同支系间的亲缘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历史上不同族群的分分合合,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等,都离不开语言的研究,不同族群、不同民族的语言所保留的信息会给我们提供川西南地区不同民族和谐相处的一些证据,从中也可以窥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一种规律和走向,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提供一种思路和模式。比如多续语中的汉语借词dʒo³³ko³³“筷子”借用的是汉语“箸”的发音,而“箸”是古代汉语对筷子的称呼,可见多续人在文化上与汉族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汉藏民族历史文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脱苏人分布区域广,而时间有限,任务繁重,难以对不同地区的脱苏人在语言上做仔细的比较,故尚难以发现多续人在语言上与哪一个地方的脱苏人使用的语言更为接近,也就难以在语言上找到脱苏人先后分化的直接证据。但脱苏人是一个整体,其语言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的问题早就已经被孙宏开先生解决,这可以看出孙先生的学术敏感性很强。目前在总体问题解决的情况下,细节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对多续语进行详细调研的目的之一。作为调查人,在调查的过程中感慨最多的是,多续语已经接近消亡,而多续人曾经是川西南三江流域(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的一个较为强大的族群,在这一带曾创造过辉煌的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现在这些都成为过眼云烟,该族群的语言及其他文化均已极度濒危,随时都有彻底消失的危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对于课题组来说,首先要尽量记录现有文化,其中语言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只有将语言记录下来,才能为专家学者的研究提供材料,也为多续人学习多续语准备素材。现在来看,多续语的消亡不可避免,这很遗憾,但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一些语言或方言逐渐消失的同时,有的语言也在逐渐分化出新的方言或语言,这应该是语言发展的一个规律。


本书作者:韩正康,齐卡佳,袁晓文

题图来源:百度图片




延伸阅读

中国濒危语言志|四川康定贵琼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四川道孚尔龚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湖南道县梅花土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内蒙古库伦蒙古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贵州晴隆长流喇叭苗人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黑龙江同江赫哲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海南三亚回辉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贵州六枝仡佬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广西钟山董家垌土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甘肃文县白马语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甘肃肃南西部裕固语调查手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甘肃东乡唐汪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广东电白旧时正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浙江江山廿八都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安徽祁门军话调查笔记

【读书】《中国濒危语言志》序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