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战略研究》∣全球华语国内研究综述

华语HUAYU 2022-05-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战略研究 Author 祝晓宏 周同燕

《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1期

本文为精华内容推送版,推荐阅读原文。特此感谢作者。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华二代祖语保持研究”(16AYY005)、语委项目“海外华语使用情况调查”(WT125-2)、“东南亚华社语言景观调查及资源库建设” (ZDI125-37)、教育部青年项目“东南亚华语常用特色词的可懂度研究”(12YJC740158)的支持。


华语研究始自海外,兴自中国。中国开始华语研究虽然才30多年,但研究视野至少经历了三次转移:从境外华语到海外华语,再到全球华语。华语研究的格局也为之一变:从对全球华语本身的了解、华文教学的讨论发展到调查全球华语生活并将其与国家语言战略、全球华人的命运发展联系为一体。


全球华语的大本营在中国,全球华语研究的主力也在中国,全球华语、全球华语研究的愿景很大程度上皆取决于中国。回顾华语研究在国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鉴往知来,自然意义重大。


一、八十年代的境外华语研究


国内华语研究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门打开,学术空气活跃,境外华语的相关状况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

首先,一些视野宽广的大家认识到汉语存在于境外的事实,并注意到域内外汉语之间的差异,从而扩展了现代汉语研究的范围。

其次,围绕华语具体进行研究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中国大陆以外华语词语的研究,特别是对台湾华语词语的解释和海峡两岸用语差异的比较。二是对中国大陆以外华语规划和使用情况的介评。这个时期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深港语言研究所的成立。

整体而言,80年代的不少学者及其相关研究已经初具华语意识。这些研究为后续的华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九十年代的海外华语研究


9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有机会陆续走出国门,零距离接触海外华语,能够实地调查和描写海外华语、华语使用和华文教学等情况。所见材料是一手的,加上研究者大都是现代汉语或教学研究方面的名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为提高,华语研究开始真正起步。

(一)华语本体


华语各层面的特点受到关注,特别是词汇、语法层面的成果最多。台湾华语的面貌多以两岸汉语差异比较呈现。新加坡华语本身的特点引起关注。


这一段的华语本体研究体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开始重视多地华语、多层面的比较研究,视域有所放大;二是重视接触视野下的华语研究,包括词汇的互动和融合、语法的接触等。


(二)华语规划


90年代,香港、澳门陆续回归祖国,回归前后港澳的语言状况、语言规划等问题的重要性突显,华语地位、华语使用、华语关系等问题成为两岸学者关心的焦点。


(三)华文教学


90年代初,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复苏带动了国内的华文教学和华文教育研究。

首先是介绍海外华文教育的情况其次关于华文教学的性质、方法的讨论增多。总的来看,90年代华语研究数量大增,质量也有提升,热点是东南亚华语研究。


三、新世纪以来的全球华语研究


新世纪后华语研究在学科意识、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研究平台、研究队伍方面都大有进展。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学者的加入,使得华语研究成为海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华语研究的议题不断丰富,学科地位也愈发重要。


(一)华语学科


经过学者对华语名称的探讨,华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清晰。以郭熙等论文为标志,华语研究有了自觉的学科意识。


(二)华语本体


华语本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对华语语法特点的认识超过前期华语口语语法研究取得突破华语词语的描写也更为细致前期华语研究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了一些比较全面、系统的描写成果。


(三)华语规划


这个阶段的一大进展是对海外华语比以往更加包容和尊重,批评的声音少了很多。与此相应的是,华语规划研究不仅限于本体规划和规范标准方面的讨论,还提出华语的地位规划、功能规划、声望规划等研究类型。

华语规划研究吸收“语言协调”这一语言规划学的重要理念


(四)华语词典


地区性的华语词典开始增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华语传播事业的发展,华语在各地的落地生根,不仅需要各种规模的华语词典,还需要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工具书。


(五)华文教学


对华文教学的目标和特点的讨论增多,华文教学的性质越发明确。

同样是受认同思潮影响,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也引起华文教学标准的讨论。


(六)华语接触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全球化的推进,全球华语大流通成为常态,各地华语中往往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华语接触研究势在必行。

两岸开启华语接触研究,词汇接触研究成为一大热门。


(七)华语生活


华语生活是以华语为媒介的语言生活,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的概念,包括华语使用、华语态度、华语景观等。华语生活研究是联系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而进行的研究,因此需要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跨学科分支的滋养。

华语生活研究逐渐汇入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同时,领域华语得到关注。


四、对于全球华语研究的总评


就结构层次而言,全球华语研究有两种理解:一是全球华语+研究,二是全球+华语研究。第一种是以研究对象来区分,以大陆为视点,境外、海外、全球华语等各层次变体,都在考察范围之内。第二种是以研究者或研究地区来区分,从目前的阵容来看,国内学者构成这种华语研究的主力。

不管按哪一种理解,华语研究的特点,都是在大华语的视野下,以比较、发展的眼光来看汉语跨疆域的事实。因此,所有站在大陆的视角孤立地看待汉语标准语普通话的研究,即狭义的现代汉语研究就不再属于华语研究的重点。相对于后者而言,华语研究更有利于认识现代汉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华语研究本身就暗含着一种更宽广的视野,或者说以超国界的视野来研究汉语。回顾国内华语研究30年,我们大概可以看到这种视野逐步扩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具体的一项项成果外,国内华语研究的主要进展体现为以下两点。


(一)凝聚共识,转换观念


我们将近十年来华语研究在理论上的探索概括为:华语名称的确立、华语研究方法论的追求、华文教学性质的廓清、华语社区的提出、华语规范观的演变。


(二)面向社会,注重应用


国内的华语研究的特色是面向海外华人社会,努力立足中国,注重应用。特别是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华语研究在论著发表数量、论文质量、相关课题创新、学科影响方面都有大幅度提升,其研究意义逐渐突显。


五、结 语


全球华语研究只有30余年的历史。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确定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议题,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应用中的问题,以获得存在感。而要获得更多的认同感,还需建立学说,特别是建立能够影响邻近学科发展的理论学说,推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华语研究任重道远。


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可查阅摘要、参考文献及更多本期文章。




作者简介


祝晓宏,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海外华语。

周同燕,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外华语与华文教育。




《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1期目录



往期回顾

姚敏 | 中国官方语言的演变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序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研究 》

李计伟 | 大华语视域中“帮忙”用法的共时差异与历时变化

李计伟 | 南洋华侨早期国语推广刍议

郭 熙 | 语言是变化的,成语也在变化发展

郭 熙 | 海外华文教育该如何选成语?怎么教?

郭熙 | 建立“大语委”,加强华文教育智库建设

郭熙 | 海外华文教育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