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 熙 | 海外华文教育该如何选成语?怎么教?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华语HUAYU 2022-05-19

 郭  熙






海外华文教育该如何选成语?

           怎么教?


01

编者按

“在海外华文教育这一块,如何选成语,怎么教?”

郭熙教授在演讲报告“成语与新时代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中提出了上述命题并给出了一系列建议。本期推文主要介绍郭熙教授针对此命题的解读。

02

学术报告“成语与新时代中华语言文化传承” 

2019年11月21-23日,南京晓庄学院与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联合召开了“中华成语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第六届成语文化教学观摩研讨会。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暨南大学)郭熙教授参会并做了题为“成语与新时代中华语言文化传承”的学术报告

图1 郭熙教授参加“中华成语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研讨会

郭熙教授的报告《成语与新时代中华语言文化传承》收入会议论文集《中华成语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杨学民、郭骏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之中。

图2 论文集《中华成语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图3  学术报告《成语与新时代中华语言文化传承》收录于论文集中


以下推文均选自郭熙教授的报告《成语与新时代中华语言文化传承》。



03

海外华文教育该如何选成语,怎么教?

提出命题

     在海外华文教育这一块,如何选成语,怎么教?

建议一 | 可遵循“去典故化”原则

     同一个成语,在母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说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处理方式应该会出现一些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说国际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可遵循“去典故化”原则、例如,在教留学生的时候,像“胸有成竹”,是把它当作典故来教,还是把它作为一个词语来教?

     我主张把成语当成一个来教,如“胸有成竹”,告诉学生是指“做事有把握”就够了,不必陷入典故追踪。

建议二 | 国际中文教学要慎选成语

    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说国际中文教学中就用了很多这样“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故事,这在国际上的反响并不好。当时选这些成语教学,是想教得有趣,讲一个个的中国古代故事。有一些很好,比如说“精卫填海”,但也有一些,如“拔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都会让人觉得中国人很笨很傻,对中国在整个世界上的形象塑造是非常不利的。

建议三 | 应当重视成语的重新挖掘与阐释

     随着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我们可能要对一些成语做出新的文化阐释。多年前在讨论华文教育中文化自信问题时,我曾举过“愚公移山”这个例子。“愚公移山”是中文教学中常受诟病的例子。他们说中国人真笨,搬个家不就完了吗?挖了一辈子,挖不完,还要子子孙孙挖下去。我们的老师解释说,这个成语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止的精神。学生还是不接受,这是为奋斗而奋斗嘛。我们没有进一步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就“愚公移山”来说,当然可能有很多解释。我的解释是,中国是农耕型社会,形成了农耕型文化,祖先崇拜,最不能舍的是家。你让他搬家,就等于夺他的命。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故土守望精神,家乡的守望精神,是一种家乡情怀。这样解释,或许就更有说服力。





编辑 | 张馨月

公众号 | 华语HUAYU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