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瑕】别替代孩子成长,要让Ta逆风也能飞翔(推荐阅读)

清瑕 清瑕Time 2020-10-05



这是曾经在国内被网络广泛报道的事件。一直想写些什么,但是这样的话题又太过沉重,每每想要动笔,但却如鲠在喉。


在湖南省的一所小学,一个六年级的男孩,在上课时间突然冲出教室,从教学楼四楼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教室里的监控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早上8:20,学校开始上课,教室里的座位是“回”字形。因为当天下午要举行毕业典礼,所以前一天,这个孩子和几名同学主动将座位摆成了这样。但是,因为上午还有课要上,老师由于讲课不方便,就要求同学们将排的形状进行了复原。

这个男孩是下午毕业典礼的小主持,当两位女同学帮他搬桌子的时候,这个孩子拒绝搬动椅子,并抽泣起来,旁边两位女同学对他进行了安抚。此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可谁都没有想到,8:55分, 这个孩子突然一拍桌子,站起来冲出了教室。就这样,全班同学和老师眼睁睁看着他翻过4楼栏杆跳了下去。

看到这则消息,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

发生这样的事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我这姑且不论。而面对挫折的态度和做法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这里有没有挫折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父母深深地反思。


挫折教育来自生活本源,能不能不剥夺孩子经历挫折的权利?

挫折本来是生活中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首歌唱的很好,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几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就是伴随人生成长的副产品。

有人说,真正的挫折教育,只能被动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历练中。抛掉生活历练,单纯的挫折教育本身就是伪命题。

但是,面对十二岁孩子因为排桌子轻生这样的恶性事件,难道没有一丝丝通过提前对孩子心态的了解,对价值观的影响而进行预防的机会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动物学家发现,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东岸羚羊比西岸的繁殖力强上许多,虽然两岸羚羊品种相同、环境一样,都是以牧草“莺萝”为食。专家百思不解,于是在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交换场地”。历经一个春秋,运到西岸的繁殖到14只,运到东岸的仅剩3只,其余的一一被狼吃了。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因为东岸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东岸羚羊每分钟多跑13米,他们明显比西岸羚羊强健。而原生于西部的羚羊被吃掉,是因为他们缺少这样一群天敌!

挫折是生命本质的一种彰显 。但是因为挫折感的不断集聚和消散,却也可以不断增强孩子的抗压力,积淀孩子的成熟。不能否认,每个人的成长都意味着他抗压能力的增强!

十二岁的孩子,应该完全有能力承受这样压力。当他因为座位的排放做出极端举动的时候,恰恰说明这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挫折历练!他的生活在这方面的经历几经空白,才出现这样的悲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谈论挫折教育,谈论逆商的培养,应该回归到生活本身,让孩子的成长自然而然,或许是在家庭中进行挫折教育的最基本方法。

不要因为孩子被凳子绊倒了,就去替孩子责怪凳子,必须告诉他,这就是因为你的不够小心,即使哭也没有用。不要因为孩子和小朋友发生一点矛盾,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非要和人家的父母去理论,即使是孩子吃点亏,也不要去过分保护。要知道,父母并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

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就是他经受挫折历练最好的机会。当前挫折教育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不是因为孩子没有经历挫折的机会,而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或为了应试教育“抢时间”的需要,将孩子应该经历的挫折屏蔽掉了。

这本来是一个旧闻。“神童”魏永康,两岁识千字,四岁基本学完初中阶段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03年7月,魏永康连硕士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劝退了。

当时,一直陪读的母亲曾学梅欲哭无泪,指着中科院的大楼,让儿子跳楼。当所谓的“智商”教育一路凯歌之时,曾学梅却在孩子学习成长的最黄金时段,遭遇了教育的滑铁卢,也让孩子经历了人生道路的一次大的,难以挽回的挫折。

这是一段关于“神童”学生生活的描述: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曾学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连牙膏都要挤好,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曾学梅还亲自给他喂饭。2000年5月,魏永康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脱离母亲的照顾后,他“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就往外跑,甚至不知道自己去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

我们的一些父母热衷于为孩子“争分夺秒”,包办一切,习惯于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生怕孩子耽误了一点点学习时间,让孩子没有了正常生活的历练,所谓的挫折也被他们替代掉了。

这个跳楼的孩子,还是班里的小小主持人,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但是,按照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规律,他真的优秀吗?有人讲过,身体是“1”,其他后面的都是“0”。如果连这样的挫折都承受不了。连生命都没有了,我们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

真正的挫折,应该来源于基本的生活和经历。如果定义挫折教育的话,它应该和教育一样古老,和人类一样古老。挫折也不会因为人类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一代人的挫折。所以,所谓挫折教育,本源上讲是融入生命成长全过程的一种生命体验。如何在共有的生命体验中引导孩子实现成长,才是挫折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位妈妈对我分享了孩子经历的一次挫折。她的女儿为了连任学生会主席,辛辛苦苦准备和筹划几个月,结果却以很少的几票落选了。她说,她站在孩子背后支持着孩子的一切,告诉孩子,世界上什么结果都有可能产生,没关系,继续上路。孩子很坚强,很好地扭转了自己的心态,后来汲取上次教训,在又一次竞选中得到一个更高的职位。

生活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你可以寻找去打开另一扇窗。你失去了一种东西,也可以通过努力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个馈赠。

把经历挫折的机会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成长。在这里,父母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补位。


挫折教育的科学分析,能不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逆商指数?

挫折教育是一个老话题,逆商对于大多数家长却是一个新概念。

逆商AQ,英文为Adversity Quotient,在90年代中期,由美国保罗·史托兹教授最早提出,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全称逆境商数。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和人们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保罗·史托兹将逆商划分为四个部分,即:Control:控制感;Origin & Ownership:起因和责任归属;Reach:影响范围;Endurance:忍耐能力。

  “C”(控制感):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和改造能力。面对逆境或挫折,控制感弱的人往往对前途感到失望,会选择逆来顺受,信天由命,甚至会做出极端行为。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努力改变所处环境。控制感弱的人经常活说:我无能为力、我能力不行。控制感强的人则会说:虽然很难,但这不算什么、一定能有办法。


  “O&O”(起因和责任归属:指我们对陷入逆境的起因的分析。第一类强调内因:因为自己的疏忽、无能、未尽全力。往往表现为过度自责,意志消沉、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第二类则强调外因,譬如将原因归结为合作伙伴配合不利、时机尚未成熟、或者外界不可抗力等。


喜欢内因分析的人会说:都是我的错、我注定要失败,喜欢外因的会说:都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事前怎么就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然而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起因,并甘愿承担一切责任,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行动,痛定思痛,在跌倒处再次爬起。


  “R”(影响范围):挫折发生后,往往会由本人波及周围,造成负面影响圈。高逆商者,往往能够将陷入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限制于挫折发生的这一范围,并能够将其负面影响程度降至最小,不至扩大到其他层面。越能够把握逆境的影响范围,就越可以把挫折视为特定事件,越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


  “E”(忍耐能力):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既有范围问题,又有对逆境忍耐时间问题。逆境将持续多久?造成逆境的起因因素将持续多久?而逆商低的人,则往往对逆境的忍耐时间有限。


逆商AQ概念的提出,将挫折教育从经验上升到了理论。心理学家认为,高AQ可以帮助人取得更好的成绩、生产力和创造力,可以帮助人保持健康、活力和愉快的心情。因此,如何提高逆商指数也就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既然可以通过指数衡量,那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AQ指数就成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这不仅需要我们父母把成长本身具有的挫折还给孩子,而且要求我们也能够主动进行情景模拟和训练,让孩子在提高心理承受力中,提高AQ指数,经历挫折教育。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很多朋友开始让孩子在假期去寻找一些体验磨难的夏冬令营或其它活动。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那不是让孩子经历真正的挫折。但我认为,一定的磨砺,即便是模拟,肯定会对现在缺失的挫折教育有所弥补,专门的训练,一定会让孩子对未来的挫折有所准备。


好朋友Shaoling,给我们讲过一个这样的案例。她的儿子性格内向,文静胆小。中学的一个暑假,她让孩子去专门参加了一个“吃苦”训练夏令营。夏令营期间,手机上交老师,没有电灯,没有网络。毎天早上5点起床,天天砍树,孩子们自己烧火煮饭,而且吃饭限量。


夏令营结束的时候,她去接儿子回家,看到孩子手上都是血泡,但孩子十分开心。她说,孩子现在最喜欢吃的是桔子,觉得桔子特别宝贵。因为在夏令营时,除了一天三顿饭,每人每天只发给一个桔子,留在最饿的时候吃。孩子们没有洗衣机,要用手自己洗衣服。除了每天按时体力劳动外,学生每天还要交流体会,互相做同龄人之间的咨询心理辅导, 讲自己如何克服困难。


她告诉大家,这个营地在他们州偏辟的乡村,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选择。这种专门的训练无疑会对至少部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现在相当一部分孩子条件好,生活幸福。当饥饿和贫穷开始远去,一些生活的困难已经不再给他们带来挫折感的时候,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忆苦思甜可能会是他们生长必不可少的养分。


在教育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挫折教育,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无论孩子是在家庭社会中的经历,还是专门去各种基地进行的专项训练。


尤其是今天,在大家将目光紧盯着孩子的成绩,紧盯着中国的“985、211”,美国的“常春藤”的时候,逆商指数或许将更深更远地决定孩子的未来!挫折也是一种可以实施的教育方法,更加主动和有意识地开展挫折教育,家长应该有所作为。



挫折教育的人文意蕴,能不能让生命处于一个更加积极的状态?

逆商概念提出人保罗·史托兹教授将提高逆商归结为培养立体的人。


这类人,他们勇往直前,无论环境有利还是不利,人生幸运还是不幸,他们都不会停止前行。他们在逆境面前保持一种生命激情,决不让年龄、性别、身体缺陷、或者任何其他障碍阻挡自己去实现成功愿望的脚步。


这类人,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每当他们遭遇困难时,这种信念就会释放一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他们坚韧、顽强而有弹性,心中完全没有退缩的概念。对待逆境,他们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寻找更合适自己的道路。


爱迪生发明灯泡,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这或许是西方文化对挫折和成功的最好诠释。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基因里,从来都不缺挫折教育的内容。即使是在《西游记》这样的神话故事中,孙悟空和唐僧为取得真金,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那种执着和信念,特别是那份越挫越勇的心灵历练,应该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精神滋养。


和培养一个立体的人一样,真正的挫折教育是一份认识和视野,是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是一种精神和价值的传承,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


在这里,既要看到生命的美丽,也要认识生活的不完美。在不完美中从容接受挫折和困惑,集聚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我的一位闺蜜姐姐,这样叙述了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爸爸被关牛棚,但家里人也会教每个人乐观地生活。有的人白天在台上批判你,晚上会来安慰你,世间还是有真情的,爱最可贵。”


正是在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氛围营造中,让挫折不再是挫折,让生命实现了成长。从这种意义上讲,挫折教育其实是一种生命态度和价值的传承。

回到逆商的计算方式,无论是C”(控制感)、“O&O”(起因和责任归属)的分析,还是“R”(影响范围)和“E”(忍耐能力)的控制,无不和一个人基本的价值观和生命态度息息相关。


所以,无论生活怎样,让孩子对生命的认知处于更加积极的状态,应该是挫折教育的灵魂。


当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价值和这个世界进行更为深刻联系的时候,他的心胸一定会在不断地开阔中,增强抗击挫折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挫折教育是一种认识和视野的不断提升和扩张。


挫折教育伴随着教育本身。要让孩子在失败面前,拥有愈挫愈奋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孩子引导到一个更加积极的生命状态!



此文我曾首发于美国天目育才、留学妈妈圈,图片来自于网络


往期作品回顾:

(向上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教育观点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天才是这样长大的,霍金小时候

【清瑕】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强力推荐)

【清瑕】陪伴不到位,父母24小时在身边又如何(争议春晚小品)

【清瑕】开学了,告诉你美国有些小升初残酷竞争堪比中国

【清瑕】教育要比较,不是只比较(深度阅读)

【清瑕】人生最好的遇见就是自己

【清瑕】顺其自然绝不是教育懒惰(推荐阅读)

【清瑕】不要让追求个性纵容了任性(推荐阅读)

【清瑕】发现孩子,成就别样的自己(推荐阅读)


教育访谈文章荐读链接:

【清瑕】成长,在智慧的教育中(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妈妈的育儿经)

【清瑕】家教,没有终点的爱的马拉松—哈佛妈妈燕子的育儿经



您点赞、打赏、转发、留言、支持都是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