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其他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
作者|朱永新
来源|朱永新观察

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的人性假设

读与思(6月16日)

个体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他们表现形式不同,而这种差异又涉及对人的本性的两种不同假设。个体追求优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设是,个体不必依赖于群体,而渴望社会情感的人性假设是,个体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从今天开始学习第七章《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前面我们讲到,社会情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有些人认为社会情感好像与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彼此矛盾的,因为,个体追求优越感往往强调的是个体行为,而社会情感则强调的是要考虑社会利益,得到群体和社会的肯定。这两个方面看似矛盾,但实际上“这两种心理在根本上拥有相同的内核”,都是出自人的本性,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可。而且,阿德勒认为,社会情感代表作一种“更为合理、在逻辑上也更为根本的观点”,追求优越感则往往表现为“一种肤浅的表象,即使它作为一直心理现象在个体生活中会更经常地遇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从本性上来说是社会动物,任何个体行为最终会受制于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所以阿德勒的理论虽然命名为“个体心理学”,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社会心理学”。

袁振国:成功与幸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总报告与分报告


人类达到成熟所需时间最长

读与思(6月17日)

在所有的动物王国中,除了人,没有任何动物,像人类的孩子出生时那样的无助。正如我们所知,人类达到成熟所需时间最长。其中的原因并不在于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有无数的东西需要学习,而是因为人的成长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儿童需要父母保护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其他任何生物,这是因为他们身体器官的发育要依赖于父母的保护。如果儿童没有这样的保护,人类就会灭绝。我们可以把儿童身体的脆弱期,视为把教育和社会情感联系起来的时刻。——(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的确,正如阿德勒所说,在所有的动物中,人类的孩子在刚出生时是最羸弱最无助的。刚刚孵化出来的小海龟就能够在一夜间长途跋涉爬寻大海,长颈鹿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就可以站立和行走,但人类的婴儿却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成熟,而且,在人类婴儿成长的过程之中,是离不开父母和家人的保护和照料的。也正是人类童年的这种脆弱性,导致人类更需要教育,更需要社会情感。达尔文就已经观察到,“所有那些防御能力不够强大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因为大自然没有赋予它们尖牙利爪和有力的翅膀,它们才组成了群体以补偿这方面的不足。所以,社会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脆弱性,教育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的生活、生存技能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会的,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以及其他场景的学习,对于儿童来说都显得特别重要,甚至于人的社会情感,也是需要学习的。人类漫长的成熟期,让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也提醒我们教育者应该更好地善待儿童。

朱永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经验来学习——家庭物质生活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的失误在于对社会造成了有害的影响

读与思(6月18日)

我们观察到的所有的教育错误之所以是错误的,都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对社会造成了有害的影响。任何伟大成就,甚至人的能力的任何发展也都在社会生活中并朝向社会情感的方向实现的。——(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教育的投入是回报最高的投入。教育的失误也是损失最大的失误。因为教育的失误,绝对不仅仅在于耽误了某一个或者一些孩子的个人发展,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实,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要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在培养一个个个体的人,我们同时也在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才。而注重社会情感的培养,自然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朱永新:最难应付的孩子——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获得和发展儿童的语言天赋

读与思(6月19日)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明显的纽带,同时也是人类群居产物。只有从群居和社会的思想出发,语言和言说的心理学才是可以理解的。独居的人不会对语言和言说感兴趣。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对社会生活广泛的参与,如果他只在封闭和隔离中成长,那么,他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和延迟。只有当他与他人或群体发生联系时,他才能获得和发展他的语言天赋。——(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和纽带。人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与人的交往活动与交流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阿德勒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善于说话和表达,因此认为他们更有语言天赋,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发现,有语言障碍或者与别人有交流障碍的儿童,往往缺乏强烈的社会情感,与他们过于得到宠爱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孩子尚未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之前,父母往往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孩子没有感到说话的需要”。这样也就失去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失去了社会适应能力。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他们在开始说话的时候被别人取笑和嘲讽而丧失了信心。阿德勒指出,对于孩子说话不断地纠正和挑剔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不良习惯。很多父母和老师往往过于关注孩子说话的准确性,经常打断孩子的说话,或者纠正孩子的发音与语法,结果导致孩子干脆不再说话。所以,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关键,父母要有耐心,一是要尽可能多和孩子说话,二是尽可能鼓励孩子多说话。

重新认识我们的儿童——把最好的教育还给孩子


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其他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

读与思(6月20日)

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理解力和逻辑感都是不可想象的。完全独居的人根本不需要逻辑,或者说他对逻辑的需要不会多于任何一个动物。另一方面,一个人若不断的与人接触和交往,他就必须使用语言、逻辑和常识,因而他必须获得和发展社会情感。这也是所有逻辑思考的最终目的。——(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人的社会情感在人的语言与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虽然人的语言与思维能力是属于个体的能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社会交往,离开了社会情感,这种个体的能力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顾及他所生活的社会而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使用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那么就会产生混乱。社会情感的个体一种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他生活的主要支撑。”一个离群索居的人是不需要语言和逻辑的,但是共同生活的人就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和逻辑,共同的游戏规则。所以,人的社会情感与人的其他能力是共生共长、彼此促进的。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对于促进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斌:好的教育,在蓬勃的情感与深刻的理性之间——怎样向他人学习才是对的?


艺术、美学也遵循着社会方向

读与思(6月21日)

人们在童年时期的主要观念(例如道德感,伦理规则)通常都是以片面的方式接触到的。对于那些注定要离群索居的人来说,伦理学说是不可理解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当我们考虑到社会和他人的权利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才有意义。不过,在审美感觉和艺术创作方面,要证实这个观点有点困难。即使在艺术王国,我们也会看到一种普遍的、一致的模式,其根源是我们对于健康、力量和正确的社会发展等的理解。当然,艺术的界限弹性较大,艺术也为个体的趣味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不过,总的来说,艺术、美学也遵循着社会方向。——(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童年时期的主要观念为什么是以片面的方式接触到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片面的”,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受父母和家庭社会化程度的影响,他们对于道德和伦理规则的认识,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制约。只有当他们来到一个真正的相对平等的场域,一个离开了父母呵护的背景,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体验权利、责任和义务的时候,道德观念和规则意识才真正发挥作用。阿德勒举例说,即使在审美和艺术领域,虽然“为个体的趣味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有着更强的个体性,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英国学者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提出并且论证了这种“社会性”,认为美基于积极的快乐,崇高基于痛苦的消极的快乐,而快乐和痛苦的观念本来归结于自我保存和社会性。只有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也应该是教育的着力点。

朱永新:幸福完整的美育——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

读与思(6月22日)

如果遇到一个孩子思想混乱,甚至形成了有害或犯罪的倾向,那么我们就要注意记住,长篇累牍的道德说教不会有什么效果,而是要深入探究,从而将其有害的心理连根拔除。换句话说,我们不要装扮成道德法官来对他们进行审判,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朋友或治疗他们的医师。——(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为什么说教总是起不到好的教育的效果?有人曾经总结过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认知有限,听不懂。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孩子,更加难以理解父母讲的道理。二是孩子有事不过三的“超限效应”,即大脑接受刺激频率过多或者作用时间过长,会产生不耐烦或者心理逆反的现象。三是反向心理强化,即心理学所说的“讽刺性反弹”,父母越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结果就越不可能实现。四是出现自卑情绪,即事事说教,不断强化孩子的错误,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哪一方面都不行,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当然,我们反对“说教”,但不意味着反对平等沟通的“讲道理”。相反,对于任何阶段的孩子都应该有“讲道理”的空间,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讲。说教,往往是居高临下的,是“我说你听”;讲道理,是平等互动的,是交流讨论。所以,如果父母和老师用平等的身份,朋友的角色去交流,去“讲道理”,一起通过阅读图画书、桥梁书等,讨论书中人物、动物的行为及其命运,是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我一再说:好关系才有好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就是这个道理。



朱永新:学校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显示器”——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朱永新: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塑造出不同的人?——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
朱永新:和孩子们一起玩——探索式的自发学习很重要
朱永新:给孩子这六种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吴非:认识你面对的学生——非常时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发现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