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米Q3财报:造车“负重”、业务下滑,雷军的“风口论”还奏效吗?

金诺kim 商业财报 2023-05-06
导语:造车600天,雷军还在“等风来”...
作者:金诺  编辑:鹤翔出品:商业财报 ID:Earnings-Vip
原定于12月1日举行的小米发布会宣布延期,让众多期待小米13的“米粉”希望落空,纷纷猜测官宣于12月8日在日本举行的小米新品发布会是否会有更多细节披露。
对此,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上澄清表示,日本发布会将公布另外新品,而非小米13。


图源:微博


虽然有不少“米粉”对新品抱有期待,但也有不少曾经的“米粉”吐槽小米的手机就是在堆料,毫无新意可言。
小米集团近日披露的最新季度财报,也同样没给资本市场带来太多惊喜。


01

不断亏损

造车成本太大


11月23日,小米集团-W(港交所:01810)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本季度总营收70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毛利润为117亿元,同比下降18%。


图源:小米集团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


综合今年披露的三份季度财报来看,小米已经连续3个季度营收同比下降。而净利润方面的表现更是惊人的差,Q3的经调整净利润为21.2亿元,同比跌幅高达59.1%,下降接近六成。

再聚焦到细分业务上,智能手机为小米的主营业务,Q3手机业务为小米带来425.1亿元营收,占总营收60.3%,但较去年同期仍呈减少态势,同比下滑11.1%。


图源:小米集团2022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告


小米手机业务的下滑尚且在市场预期当中,因为今年的全球手机市场普遍都不太景气。


据IDC数据矛中信证券研究报告,全球主要品牌手机中除了苹果,Q3出货量较去年同期都在下降。


图源:IDC,中信证券研究所


但是,影响的也不仅仅只有手机业务。小米目前的三驾马车中其他两驱:“IoT”与互联网服务,在今年Q3同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受手机行业的大背景影响是其一,而小米坚持在造车事业上不断砸钱投入也是连累整体业务营收利润双下滑的原因。


图源:小米集团2022 Q3财务结果公告


对于利润腰斩,小米在汇报中是这样解释的,净利润的大幅缩水主要是小米造车和其他创新业务费用导致的,这部分支出费用为8.29亿元。


在2022年第三季度,汽车业务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 16%,为18 亿元。造车的巨额成本也体现在了亏损上面,小米今年Q3的净亏损为-14.74亿元,而去年Q3则是盈利7.89亿元。


造车这一业务就算乐观估计,也得到2024年才能正式量产。此外,截至本季度的最新数据,小米汽车的员工达到了 1800 名的规模。


现阶段,造车业务对小米来说,还是一个不断亏损且不会产生效益的项目。再叠加智能手机主业务的“颓势”debuff,小米未来近一年半的财报数据可能都不会太好看。


图源:网络


不得不说,雷军对于造车业务确实投下了巨大赌注,他还曾在发布会上潸然泪下地称,小米造车是他最后一次创业,甚至声称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他要“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


02

 追逐风口

 难成高端


雷老板对于造车的执着,并不像之前创办小米手机那般,是出于某些情怀那么高尚,而是基于他对未来风口的判断。


图源:网络


毕竟,“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这句人人皆知的商业名段子可是雷军脱口而出的。


雷军对于风口的追逐,不局限于造车,还押注在小米手机高端化之路上。只可惜,这也成为小米高端化不畅的原因之一。


一个品牌要给消费者留下踏实、稳定的形象,比如华为,一想到就是可靠的技术;比如苹果,那就是独一无二的IOS。


小米把系数、堆料做到极致,但却缺少特色,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


就像蜜雪冰城再怎么堆料提高定价,它也很难成为喜茶。


“高端”并不仅是指某一方面的体验、价格或是某款机型,而是品牌调性、软件系统、硬件设备以及消费体验以及服务水平等所呈现的综合体验。


想当年,红米以不到1000元的定价和超高品质被称为“性价比天花板”,在2019年却被剥离成独立品牌Redmi,小米从那会就开始明确高端化路线,但此后也频频被网友调侃,小米每年都是“冲高年”。


图源:雷军微博评论


一个品牌的路线改变和用户心智的设立并非一蹴而就的。


就算是高端化相当成功的华为,其实也是在技术这条苦路上扎根了几十年。因此,华为MATE系列的成功算是为国产手机的高端化闯出了一片天,同时也给了小米一种“能比肩华为”的错觉。


目前全球公认前3的手机品牌,苹果、三星和华为,也是唯三拥有手机SOC的品牌。


System on Chip,为系统级芯片,它是把CPU、GPU、RAM、通信基带、GPS模块等整合在一起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小米高端化之路难走,最致命的短板还是在自研SOC上,如VIVO、OPPO等国内其他品牌也都面临着类似的难题。


这便能解释,为什么华为因美国制裁所留出的高端手机市场空缺,小米至今仍无法完全填补。


图源:网络

当然,小米也知道自研芯片的重要性,但是做产品的坚持、决心以及眼光并不够长远。


在17年小米就曾推出澎湃S1,但在市场遇冷后便戛然而止;18年小米宣布已经投入生产澎湃S2,也遭难产至今再无音讯。


在高端化上太过急于求成,又对市场反应太过敏感,导致小米的产品方向不断调整,无法坚持做出一个长期稳定的系列。


图源:网络


最好的案例的就是小米平板4,自2018年推出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宣布停更。业务急躁所导致手机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引来众多用户不满与投诉,也让小米的高端化之路更加一波三折。


想赚快钱没有错,但华为珠玉在前,也向行业证明了要靠自研技术打入高端化市场是一条难度极大、且需一直埋头苦干的长期路径。如果无法坚持长期主义,那么恐怕小米的高端化和投入重金的造车都会像之前芯片项目一样不了了之。


毕竟,风口能让一只猪飞,却没法成就一个经典的品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