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游如何有“看头”更有“赚头”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9-08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旅游的风,已经吹来了“乡村游热”。一方面,久居城市形色匆匆的都市人,愿意在节假日携三五好友到田野林间,远离喧嚣尽享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带来助益。


热火朝天之下,也让人不禁深思:成千上万的乡村要怎样接住这波流量,不断“拉满”游客体验感?从长远来看,乡村旅游如何兼具“看头”和“赚头”,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临海江南溪望谷上新了多个文旅项目,吸引了游客前来 图源:“临海发布”微信公众号




越来越多的人将乡村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某社交平台上,与“乡村旅游”相关的笔记多达61万余篇,内容涵盖攻略、活动等方面。在浙江,伴随着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旅游产品创牌、环境创优、文化创新、运营创效、模式创造得到整体推进,已经成为浙江文旅的显著特色。


为何大众钟情于乡村游?和其他类型的旅游相比,乡村游有哪些独特之处?


赏“风景独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受地貌、气候、环境等影响,不同地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理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或是广袤的森林草原,或是辽阔的田畴沃野,或是清凉的湿地水库,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带来了“大片级别”的视觉享受。


在浙江乡村,游客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还可以住一晚民宿、喝一杯村咖。比如在湖州安吉,一个人口不到60万的小县城,近年来却孕育出了300多家乡村咖啡馆,让外来游客慕名而来。


“深蓝计划”是一处位于湖州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的“网红”咖啡打卡点 图源:“湖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尝“自然风味”。都说这世间,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管你是哪里人、喜欢什么口味,总能在乡村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道“菜”。无论是从田间采摘的新鲜蔬菜,还是在山林放养的土鸡土鸭,用“土法子”做出的农家菜,色香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


寻“文化根脉”。有学者指出,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让乡村游充满“文化味儿”。比如,“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的渔女风俗,在临海渔村吸引游客排起了体验簪花的长队;还有很多人专门扎根到古村落,寻访古民居、宗祠、牌坊、古桥等文化遗迹,在走街串巷中聆听历史回响。


品“乡土情结”。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写道,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情结”连接着每个中国人。乡村游不仅是一场身体的迁徙,也是一次心灵的归宁。目前,亲子家庭出行正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体,去乡村溜娃成为时下流行的“新趋势”。在田野里采摘果实,在非遗场馆体验DIY,在民宿中眺望星辰......全家人在有限的共处时光中感受温馨与和谐。


这些年,植根于乡土文化的松阳民宿受到游客欢迎 图源:“松阳文旅”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随着乡村游热的不断攀升,全国很多地方注重发挥旅游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积极挖掘本土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打造“乡村游”品牌。然而,一些问题和短板随之暴露出来。


比如,邯郸学步。一旦某种乡村游的商业模式火了,马上就会被“复制粘贴”原样照搬到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地方招引的旅游项目,靠盲目“砸钱”、投资来发展乡村旅游,没有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规划和设计,产品、服务缺乏创新和亮点,导致“千村一面”,令人感到乏味。


比如,偏离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旨在通过“旅游+”实现对乡村的焕新与激活。然而目前不少乡村旅游却悄然“变了味”,忽视“农旅”的核心,以文旅项目运作为名,建设各类产业设施,大肆迁移原住民。乡村失去了原生态的“乡土味”,乡村旅游成为了城市景区的“克隆版”,原本核心的卖点——乡土情怀反而被消磨殆尽,农民也未能从中充分受益。


比如,缺乏支柱。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停留在表面景观的打造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上,未能深入挖掘和展现乡村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文化的缺失导致旅程变得空洞无物,难以满足游客寻求深层次文化体验的需求。乡村游的IP属性难以强化,无法靠文化来串联或辐射整个乡村,也逐渐导致游客市场的萎缩。


再如,不可持续。提及乡村旅游,“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在农家”便跃入脑海。但是目前开发出来的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如采摘果蔬或花海景观等,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极易受到季节、时段、产量等影响,往往难以维持长期的吸引力和盈利能力,时常会出现“流量”多,“留量”少的情况。




发展乡村旅游,是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文旅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如何创造更多“看头”引客,用更多“赚头”留客?笔者认为要打出一套“组合拳”。


串珠成链唤醒“沉睡变量”。现在很多乡村的自然“颜值”、基础“硬件”都不错,却因为缺乏整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只可看无可用”,关键是要率先将这些“存量”转换为“增量”。一方面,可以在活化“物”上下功夫,将分散的资源串珠成链,形成连线、成片的经典旅游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增加乡村旅游的“看点”和“卖点”。


金华磐安县安文街道花溪村的平板溪里,游客在欢快嬉水 图源: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还需在留住“人”上花心思,让更多原住民参与管理和服务,真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同时,念好“留才经”,招引青年“乡创客”“田秀才”,将互联网、智能导览、在线预订平台、虚拟旅游体验等新理念、新技术带回乡村,带动乡村旅游持续“上新”。


错位发展锻造“硬核品牌”。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人文风貌,统一的商业模式只会抹平独特性和多样性。只有立足自身特色错位发展,打造差异化的“硬核”品牌,才能赢得源源不断的客源与蒸蒸日上的口碑。


在乡村,衣食住行皆可做文章。比如,住宿上做精民宿,结合当地特色推出古色古香的古寨院落、海岛风情的临海别墅、立于林间的山居木屋,让游客住得有趣、有范、有味;又如饮食上围绕传统美食、绿色美食精心策划;还比如,在业态上做特乡趣,开发激流、野营等更富年轻态、时尚范的产品,孵化具有群众黏性的文旅IP。


文化赋能助力“画龙点睛”。相较于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乡村宁静悠远、淳朴独特的格调是最让人心动的。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文化遗址、民俗节庆等,从中提炼文化成分,组成文化拼图,还原文化记忆,不断丰富“村晚”“村秀”“村超”等乡村场景,增强乡村现代美学韵味,让“一步千年”的历史人文、“一览全域”的人间烟火在乡村成为现实,让乡愁乡韵悠久绵长。


见惯了城市霓虹,也会向往乡村月光。人们对乡土的眷恋和向往,赋予了乡村旅游无限潜能和空间。当山野阡陌焕发勃勃生机,一幅幅风景无限好的“富春山居图”、闲适自如的“清明上河图”、清新超然的“归园田居图”,也将缓缓铺陈开去。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宣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