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大省,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侃财君 侃财邦
2024-09-01

      秋天的主题,属于丰收。

  

      紫鹊界梯田的稻谷黄了,金黄色的稻浪层层叠叠、延绵不绝;湘西的村子里,红的辣椒、黄的玉米,晒满屋场;大通湖的大闸蟹爬上餐桌,湘潭县淤泥里挖出的莲藕散发着清香……

  

      金秋,三湘大地一片“丰”景盛景。9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专场新闻发布会,展现湖南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先看一组数据,感受农业大省“格局”:

  湖南粮食总产连续第3年超600亿斤,其中双季稻面积、产量占全国1/4,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贡献”。

(连片的稻田。安化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供图)

  今年湖南粮食播种面积达7145万亩,超计划任务10万亩。早稻丰收到手,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

  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出栏生猪3250.5万头,居全国第1位。

  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已达250.0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8%。

  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4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下降至2.42。


守住一个根本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从地理环境上看,湖南光热充足、水土丰美,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广为流传。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对标对表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确保任务分到村、到组、到户、到人。

  今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分了“责任田”。省委、省政府16位省级领导联系18个万亩示范片,引导各级创建粮油生产示范片4557个,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强农首要强粮。如今,湖南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常年粮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贡献”。

(农民喜获丰收。安化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供图)

  耕地是根本。湖南地形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特征,一些地方农田基础还比较薄弱。近3年来,湖南建成高标准农田1310万亩,小田改大田,农户普遍反映增产明显。

  近日,湘乡市梅桥镇梅桥村今年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500亩中稻亩产达660公斤,比去年每亩增加50公斤。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湖南在全省实施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三年行动,解决农田水利“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实现600亿斤,湖南打出一套“组合拳”——

  建设集中育秧设施1137个,带动完成早稻集中育秧1350万亩,发挥了稳面积、稳产量、节本增效等多重效用;

  加快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因地制宜开展镉低积累水稻试验示范,着力提单产、提质量,用好种多种粮、种好粮;

  在农机购置、使用等多环节进行补贴,开展数字大米、智慧农场等试点,探索现代化“精耕细作”路径,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较快增长。


抓住一个关键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才是硬道理。

  农民增收,产业是关键。湖南围绕“土特产”做文章,不断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土”,就是要基于一方水土,因地制宜开发土地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

  在长沙县金井镇,一片茶叶成了村民致富“敲门砖”。茶园变景园,小镇变强镇。目前,该镇茶叶年产量达2万吨。今年上半年,游客已超过100万人次。湘丰村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8.49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50万元。

  近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湖南长沙县金井镇(茶叶)、邵东市廉桥镇(中药材)等40个乡镇入选。

  湖南持续培育壮大粮食、畜禽、蔬菜、茶叶等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农业产业强镇71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1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2022年12月9日,道县白芒铺镇野竹福村,村民将脐橙装车外运。蒋克青 摄)

  “特”,就是要突出地域特色,促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做优做强湘米、湘菜、湘茶等“湘”字品牌。

  位于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的世林食品,选用9厘米长的笋尖制作糯米笋,年销售1000万袋,拉动桃江鲜笋销售接近1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目前,湖南农产品加工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20年的5100家增加到目前的5859家。

  “产”,就是要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实现集群式发展,把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益阳市资阳区长春镇先锋桥村种植木槿花,带动观光旅游、开发洗护用品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村集体收入翻了一番。

  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品牌建设和产销对接有力开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4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下降至2.42。

  产业发展,为脱贫地区注入内生发展动力。省财政今年投入4.5亿元支持发展重点产业项目,4.2亿元支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示范园,5.2亿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安排4.1亿元用于支持脱贫人口发展产业的小额信贷贴息。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打造一片风景文明“湘”风浩荡而来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中,湖南有12个村子入选。

  近年来,侃财君明显感觉到,行走在湖南乡村,仿若置身于景区。这得益于湖南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湖南已在全省省市县三级共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0200个。

  乡村要美丽,首要是清洁。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地拿出实招。例如,怀化市创新“打擂台”机制,各家各户来评比,村与村之间打擂台,主抓农村厕所、垃圾、房屋、水体等治理,乡村焕然一新。

  近年来,湖南完成1.8万个村分类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首厕过关制”经验在全国推广,约40%的村庄实施了农村垃圾治理村民付费制度,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成后,好风景也给百姓带来好“钱景”。例如,郴州市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将废旧厂地、荒坡、铁路旧址、破旧老房子,改造利用后建成星空露营基地、历史车轮、研学基地等。一到节假日,和谐村游人如织,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之美,美在风景,更美在风尚。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崇文重教,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好人好事接连涌现,义务劳动美化家园。益阳市南县基层干部化身“演员”,用南县地方花鼓说唱形式,倡导群众崇尚文明新风。

  湖南推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了一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示范镇村,积分制、网格化、屋场会等有效治理模式得到推广,文明“湘”风浩荡而来。

END

作者 | 胡盼盼 奉永成编辑 | 王   亮一审 | 王   亮二审 | 周月桂三审|李伟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侃财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