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因材施教到应试教育,是老师不行了吗? | 循迹晓讲

谢承汇 循迹晓讲 2022-07-18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500字 阅读约10分钟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说的是当代男人几大不容易。“小时候被老师骂,长大被领导骂,结了婚被媳妇儿骂。”领导发工资,被骂很正常。媳妇儿管工资,被骂我认了。老师明明应该是教书育人的职业,为什么也要骂我?不能忍。


笔者最为推崇的几句古诗词,其中一句便是韩愈《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似乎与骂我这个概念不甚相同。


确实,在韩愈那个年代,老师基本不骂人的。到后来,不少老师便成为学子心中不可磨灭之痛。甚至有些人,长大之后要去报复老师泄愤。这其中的演变过程,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孔子被供为教育行业的祖师爷,被誉为“至圣先师”,而在他之前已经有不少人从事教学活动了。这说明至少在春秋以前,就有老师这个职业。


老师这个职业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经不可考了,毕竟教和学是很自然的行为,不需要刻意为之。尤其中国这种农耕社会,你想种好地,不靠前人经验是很难的。这种天然形成的教与学关系,便是老师最早的雏形。


后来,老师不仅教种地,更是教知识。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往往被贵族垄断。毕竟在统治者心中,老百姓了解知识越少越好。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民间是没有老师的。就算个别有钱人想请老师,也只能通过关系找到朝中“博士”,让他们来教孩子。这个“博士”跟今天的博士不一样,那会儿是个官名,掌管书籍典籍,学问那是杠杠的。


◇ 倪大红在《典籍里的中国》中演绎的秦博士伏生


找博士可不便宜,根据记载,汉朝时期,你想请博士来家里上课,光是拜门贴就是700多斤大米,概不赊账,这还不算中间人的费用。之后再商量课时费用,一般大户人家也都付不起这个工资,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所以在那个时期,知识基本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了。


直到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确定,民间才流行请老师。这时候的老师,虽然不再被朝中官员垄断,但也往往是些贵族子弟,毕竟只有他们才有知识。像是隋末唐初的著名教育家王通就是。


◇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又称文中子,隋朝时期教育家、思想家。


王通就是官宦世家,他爸爸王隆更是给隋文帝起草登基诏书的人,王通本人也在隋朝担任“博士”的官职。


后来他觉得自己一身能耐应该更多人获益,就在黄颊山、白牛溪办学,门下学生好几千。培养了好几位大唐开国功臣,像是魏征、温彦博、房玄龄、李靖都曾经跟他学习过。


王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性格不同,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他也被后人尊为诸子百家“五子”,《三字经》里不说了么“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个文中子,就是王通,文中是他的字,加个“子”表示尊重。


王通后来还把自己教学经验写成书,只可惜在唐朝就都失传了。只能在他学生写的《文中子说》里,找到只言片语。这个《文中子说》类似《论语》,地位在传统儒家经典中,也跟《论语》类似。


到了宋朝,随着科举制度全面代替察举征辟制,老师才不再被世家贵族垄断。民间出现不少平民老师,像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就是典型代表。


◇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如皋人。 北宋时期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胡瑗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


胡瑗是个妥妥的屌丝,家里世代为农,一点儿背景都没有。不过他从小聪明,号称过目不忘。十来岁就通晓四书五经,被周围人称为奇才。只不过科举很不顺,一连考了7次都没中。所以他到底是个什么奇才?因为家里没钱,实在考不起了,只能出来当老师挣钱。


可能是对科举考试有阴影,胡瑗当老师的时候不只教学生怎么考试,而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带着学生游历大江南北,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属于典型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这种教学手段非常好,别看胡瑗科举不顺,他的学生里却出了大官。像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颐,就曾经跟胡瑗学习。他对胡瑗特别尊敬。程颐曾经也跟周敦颐——就是写下《爱莲说》的那位——学过习,但程颐只承认胡瑗是他老师,并且尊他一声先生。不知道周敦颐和胡瑗有没有因为程颐的“师承问题”打过官司,毕竟郭德纲就在这事儿上吃过亏。


◇ 得意于在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宋代诸多名人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蔡襄、米芾、司马光、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或为之作像赞,或为之写墓志、墓表,称颂他为“苏湖领袖”、“东南模范”、“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功臣”、“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王安石在《书赠胡翼之》中更是把胡瑗与孔孟置于同等的地位:“孔孟去世远矣,信其圣且贤者,质诸书焉耳。翼之先生与予并时,非若之远也。”图为范仲淹


后来因为胡瑗教育水平太高了,被范仲淹发现,好几次向朝廷推荐胡瑗。最后胡瑗破格当了官,负责全国的教育工作,相当于教育部长。在他的努力下,北宋朝廷开设了很多公立学校,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同等级的公立学校。教育方式也不是傻读书,而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这在中国古代可是相当罕见的。


北宋之后老师大量出现,那他们的收入怎么样呢?


这主要得看你在编不在编了。如果在国家设立的学校当老师,那就属于在编的,其他在私塾教课的老师都是不在编的。在编的老师待遇还不错,拿宋朝举例。宋朝官办学校的老师,月收入大概相当于六品官员的收入,在当时属于高收入人群。而且福利待遇也很好,包吃住,平时也有带薪休假,逢年过节的奖金劳保也很丰厚,时不时还有学生孝敬。


不过到了明朝,公立学校的老师待遇就不怎么样了。


 生活在洪武时代可以说是生不如死


朱元璋对知识分子是刻骨仇恨,给老师的待遇自然不高。当时就算是国子监这个最高学府的老师,月收入大概相当于七八品官员,而且经常拖欠。平时老师也不许请假,比学生出勤率还高,逢年过节也没啥福利。


不过到了清朝,老师待遇有所提高,不过距离两宋时期,还是差了不少。


在编的老师都是铁饭碗,大多数不在编的老师,挣多挣少就看自己能耐了。自从宋朝科举制度的兴起,不少寒门子弟有了入仕做官的机会,有不少人试图通过科举改变命运。想学习最好还是请个老师,于是民间也出现不少私立学校。


有能力的老师都去大型私塾了,挣的自然不少。像是南宋时期的明道书院,里面老师一个月的工资100贯,比朝中六部尚书还高,当时六部尚书一月收入大概是60到70贯。除此之外,这些老师每天还有700文,相当于0.7贯的伙食补助,在编老师见了都眼红。


水平不够的老师只能去小一点儿的私塾,甚至直接去学生家里上课。他们的工资待遇就不高了,甚至有些学校发不出现钱,只能用肉或米付工资。


古代老师都教什么呢?


除了最基本的读书识字之外,历朝历代都不太一样。像是前文提到的宋朝,尤其是胡瑗之后,老师要教的非常复杂,当时老师要教四书六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经也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失传,就成了四书五经。除了读书之外,“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都得教。可惜,六艺中很多内容考试用不到,学校虽然开了课,学生对待那几科就跟副科似的,不上心。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八股文的流行,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了改变,针对单一的考试,开展应试教育。方法很简单,让学生背范文。八股文都是从四书五经里出题,那么多年,那么多场考试,里面内容早就考干净了。老师会让学生背历年考试中榜的试卷,相当于历年优秀作文选。考试的时候,考生一看考题,脑子里立刻反应出好几篇往年优秀作文,默写就完了。


明清时期,基本所有老师都这么教学生,自己轻松,学生也受用。再有俩考中的,以后自己名声也响亮,对提高收入也有帮助。不过万事都有例外,清朝就有这么个老师,不走寻常路,这就是清代初期的教育家颜元。


◇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主张以周公的六德、六行、六艺和孔子的四教来教育学生。在他开设的讲堂上,安放着琴、竽、弓、矢、筹、管,每日带领学生从事礼、乐、射、书、数的学习,探究兵、农、水、火等实用之学。颜元不仅教育学生“习动”,而且身体力行。其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其中高足李塨(1650 —1733年)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他比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对社会上这种应试教育非常不满,励志恢复宋朝那种全面教育。于是自己出钱兴办学堂,这在当时属于世间罕见。在他的努力下,确实出了不少人才。


他有个学生叫李塨,就成为儒学大师,给四书和易经都写过注,今天看到的版本,用的都是李塨的注释。他还提出:学生学习内容和今后当官干的事儿不相符,应该教育改革。这种思想在清朝中前期可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甭管中国古代老师怎么教,最终离不开仕途二字。教育的目的在于当官,而不是育人。随着西方科学的传入,传统老师反而成了中国发展的束缚。毕竟在他们眼中,如果全部学习西方知识,自己从小教育的这套理论就排不上用场,那就失去了铁饭碗。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开展洋务运动。这才有人提出,培养新人才需要新老师。不过在各种势力的影响下,新老师始终没能出现。直到科举制度的废除,清王朝才开始教育改革。不过这会儿,离大清亡国,也就7年了。


老师这个职业,经过几千年的职能转变,从“传道受业解惑”变成“教你怎么考试”,自然也从教书育人,变成“强势骂人”了。

    

★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讲自己的漫聊,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有录制过的小片,Volg,写过的讲稿,欢迎给我们投喂。


★投喂方式:添加微信号:readrenxin,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约翰万次郎:一个日本“带路党”的奇幻漂流 | 循迹晓讲


俄国黑海舰队:这颗老葱还能卷几张饼?| 循迹晓讲


皇上把鱼塘王八捞出来训练水师,练出了个啥?| 循迹晓讲


美军最致命的武器到底是什么?| 循迹晓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