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进展 | 可见光波段的电控可调谐液晶集成超构表面

爱光学 2022-05-1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两江科技评论 Author 九乡河

“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候选栏目正式更名为“前沿进展”,全新的命名,全新的开始,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

1 导读
超构表面为设计平面光学器件开辟了新的路径,然而可见光波段的动态可调谐超构表面器件仍具有极大挑战性。湖南大学胡跃强、段辉高教授团队与樊帆副教授团队合作提出并实现了在可见光波段与液晶集成的电控可调的多功能偏振超构表面。所提出的调制和集成方案将加速超构表面元件在空间光调制器、激光雷达和全息显示等关键基础元器件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Electrically Tunable Multifunctional Polarization-Dependent Metasurfaces Integrated with Liquid Crystals in the Visible Region”为题,于2021年5月28日在线发表于Nano Letters
2021 | 前沿进展

2 研究背景
超构表面是一种由亚波长散射体周期或准周期阵列设计的二维超材料,通过对散射体结构参数和方向的设计,在操纵电磁波的振幅、相位、频率和偏振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由于超构表面在电磁波操纵方面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实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的超构表面器件一般是静态元件,即一经加工后便无法主动调谐,而在近红外和可见光范围内,动态全息显示、光通信、激光雷达系统中的光束控制、透明显示和自动变焦透镜等功能的实现,对超构表面器件提出可寻址调谐的新需求。因此,开发一种可寻址调谐的超构表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已有一些通过机械调控、相变材料、改变环境折射率等方法实现整体可调谐超构表面的探索,但是实现更灵活的调谐机制以及可寻址的动态可调谐超构表面仍面临极大的挑战,并且现有的方案很少利用超构表面的偏振操纵能力,而且其有限的性能阻碍了可寻址器件的应用发展。在可调谐超构表面器件的方案中,集成液晶的超构表面由于液晶材料的成熟而备受关注。液晶是一种兼具液体的流动性和晶体的各向异性的双折射材料,其局部双折射特性能够被电场、磁场和光场等外加物理场调控,在显示等领域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因此其与超构表面的结合将极大地加速动态超构表面元件走向实际应用。
3 研究创新点1工艺更简单、器件性能更高的封装集成方案
与之前研究者们采用的液晶直接包覆超构表面结构的方案不同,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液晶和超构表面集成的封装方案,该方案使用低折射率材料代替液晶填充超构表面结构间隙,提高了整个液晶集成超构表面器件的效率;并且由于在结构上还保留了一层平整的介质层,使得上方液晶分子的取向更均匀;此外,该方案还避免了液晶直接包覆结构带来的浸润性问题。因此,该集成方案不仅简化了器件加工工艺,还能有效提高器件性能。
图1 电控可调多功能偏振依赖超构表面原理图
3 研究创新点2
超构表面与液晶偏振调控能力的结合,实现器件连续偏振调控
研究团队通过集成偏振依赖的全电介质超构表面和双折射液晶,将两者的偏振调控能力相结合,突破了过去由于液晶折射率变化小而导致的调谐范围小的挑战,通过偏振控制实现了两个圆偏振通道的连续强度调谐和切换。基于此,研究团队演示了电控可调谐单色和多色可切换超构表面全息以及动态变焦超透镜。
图2 电控可调单色和多色可切换超构表面全息演示
图3 电控可调变焦透镜演示
3 研究创新点3可应用于可寻址调谐超构表面器件基于开发的新的液晶与超构表面集成的方案,进一步地,研究团队还将该方案应用于透射式可寻址调谐超构表面器件,演示了具有四个可寻址超表面像素的动态全息器件,其中的每个像素可以通过一个独立的氧化铟锡(ITO)电极控制,可编程的全息图可以在“开(1)”和“关(0)”状态之间单独切换。通过更精细的电极加工获得更多像素单元的控制,可以将这一概念扩展到动态全息显示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图4 可寻址动态超构表面全息图演示
4 总结该工作结合了超表面的偏振调控能力和液晶的电控双折射特性,探索了一种新的超构表面和液晶的封装方案,在可见光范围内实现了一种与液晶集成的电控可调多功能偏振超构表面,并为实现可寻址调控超构表面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由于超构表面具有前所未有的像素化偏振控制能力,如果结合液晶的偏振控制能力,有望实现动态可调的偏振转换、偏振相关的多路复用以及复杂的矢量光束。此外,液晶不仅对电激励响应,也可以对热、力、光和磁场做出响应,这极大扩展了动态超构表面在不同场景的应用可能性。另外,通过更精细的电极加工可以实现更多像素的可寻址调控,有望在空间光调制器、激光雷达和全息显示等关键基础元器件中得到应用。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胡跃强助理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段辉高教授和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樊帆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0104
推荐阅读:

前沿进展 | 1/f噪声抑制的片上光学传感

前沿进展 | 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实现全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

前沿进展 | 光声分子成像引导的脂肪光动力/棕化治疗

前沿进展Nat. Photonics | 强激光场中光子轨道自旋耦合的探测和操控前沿进展Phys. Rev. Lett. | 基于波矢依赖PB相位的光子自旋霍尔效应

END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没办法准时收到“爱光学”的文章。为了让您第一时间看到“爱光学”的新鲜推送, 请您:1. 将“爱光学”点亮星标(具体操作见文末)
2. 多给我们点“在看

欢迎爆料

新闻线索、各类投稿、观点探讨、故事趣事

留言/邮件,我来让你/事红

爆料请联系:lvxuan@siom.ac.cn

在看联系更紧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