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2)

汪惠迪 中文知行
2024-09-04

转载自: 华语HUAYU 2022-01-14 10:00






汪惠迪








我在上个系列中说:“做编辑,每天要看要改大量的新闻稿;挑语病,每天要大量阅读报上发表的各类文稿。时间一长,就积累了大量的语料;这些语料成为专题讲座最好的素材,也是撰写语用随笔上佳的题材。”

第一个10年(1984—1995),结合日常工作,我以语文应用为话题,写了三百来篇小文章,每篇五六百字,以800字为限,先后发表在《联合早报》的副刊《商余》《根》《四方八面》上,用过的栏名有“语文杂谈”“论语说文”“语文闲谈”。

1995年春,我选了72篇,汇编成册,取名《狮城语文闲谈》,由新加坡联邦出版社出版。书名用“闲谈”,表示所谈比较随意;加上“狮城”,是因为在新加坡跟大家闲聊与新加坡有关的语用问题。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空闲时间少,文章写得硬邦邦的,谁看得下去?因此不但必须把文章写得短些,而且还要写得软些,也就是轻松些、风趣些,可又不能瞎三话四,所以我力求把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放低身段,尽量使硬性文章柔软些。

“同声则异而相应,意合则未见相亲。”——这是我出版《闲谈》的目的。


《狮城语文闲谈》













《闲谈》未在国内发行,在新加坡也早已绝版,故照录一篇如下:


呜呼,后庭花!

“后庭花”全名“玉树后庭花”,本是唐教坊曲名。“教坊”是设在皇宫中的官署,掌管教习音乐。“后庭花”是南朝陈叔宝(陈后主)制曲。陈后主曾与宠臣们按曲填词,曲词夸赞宫中美人姿色,男女唱和,轻佻放荡,曲调低婉。

唐朝诗人杜牧曾作《泊秦淮》诗,提到这个曲名: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东源出江苏省句容县大茅山,南源出溧水县东芦山,在秣陵关附近汇合北流,经南京市西入长江。秦淮河水碧如玉,两岸歌楼酒家鳞次栉比,河上伎船画舫往来如梭,是古代游乐胜地。杜牧诗的大意是:烟雾笼罩着清冷的水面,月色笼罩着两岸的沙滩,划艇夜里停泊在靠近酒家的岸边;歌伎们不知道亡国的悲哀,还在那里唱着“玉树后庭花”呢。杜牧这首七绝,写实与抒情相结合,也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后庭花”曲谱恐早已亡佚,可是如今仍有人在“唱”。在香港和本地的华文报上,我们不是常见摩登男子“唱后庭花”的丑闻吗?这类丑闻不看则已,一看就连隔夜饭都要呕出来。每看到这种丑闻,笔者总不免惋惜“后庭花”这个中国古代的教坊曲名(也是曲牌)被糟蹋了。可是一转念又不得不佩服文人们的才华。设若他们舍“唱后庭花”而不用,又该用怎样的词语方能艺术地描述那回丑事呢?

古为今用,中为洋用,还是“唱后庭花”吧!故杜撰无题打油诗,且以破喉唱来:

鸳凤交颈把欢撒,

男儿相恋莫见怪;

牧之应知世风变,(杜牧字牧之)

呜呼玉树后庭花!(1985年5月10日)

35前的旧作,录此让大家见笑了。













2000年10月,我退休回到香港,继续为联合早报副刊撰写语用随笔。一天,我收到老同事梁文宁小姐发来的电邮,欣悉文宁小姐已经择木而栖,另觅高就,在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中国市场部任经理。她建议我将新作结集出版,我接受了她的美意,就选了89篇随笔,发给她公司的责任编辑倪晓燕小姐。经与倪小姐研究,决定把书名定为《缤纷世界说语用》。何美娇小姐设计了封面,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很有现代感,告诉她,我很喜欢。

缤纷世界说语用

书稿出版前,我把文稿发给我国著名的修辞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王希杰先生,请他作序。王教授仔细地读过后,写了一篇将近6000字的序言。

王教授说:“因为正如俄罗斯谚语所说,语言不是蜜,但能够黏住万事万物,所以他谈论的是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也牵涉到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现象和许多专业的相关知识。”王希杰教授列举好几篇文章详细地阐明他的观点,归结到一点,就是再三予以肯定,颇多溢美之词,令人汗颜。王教授重点评析了一篇题为《小红点》的文章。此文不到800字,附录于此,再请读友多加指教。


小红点

在2002年3月5日联合早报网“社论/言论/天下事”上,拜读了徐伏钢先生的大作《互敬自爱 有容乃大》。徐先生讲了两件事。一是中国某市到新加坡招商,在一次招商会上,听到司仪说,我们这位市长管1200多万人,比吴作栋总理管的多三倍。二是在《联合早报》言论版上,时不时可以看到有些在新加坡的中国人,鹦鹉学舌,也把新加坡叫做“小红点”。作客新加坡,却连起码的为客之道都不懂,就难怪给徐先生批评了。

新加坡人都知道,“小红点”的始作俑者是曾经贵为总统的哈某。此公虽细眯双眼,却既不老花,也不散光,尚能清楚地看到眼皮底下有个“小红点”。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过气”总统口不择言,倒不是他不懂得该怎么当总统,而是出于政治需要。拙文只谈语文,政治的事就不去说它了。

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世界地图上有许许多多的“小红点”,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小红点”,这世界才斑斓,才精彩,才美妙。因此,“红点”虽“小”,却是小看不得的。

“小红点”是个比喻。说话打比方是常有的事儿,只是你怎么比喻都好,一要确切,二要顾及听者的感受。归并成一句话,就是要得体。哈某的比喻不能说不确切,但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全然不顾邻国的感受。招商会上司仪先生的话还真是“实话实说”,可惜跟哈总统异曲同工,全然不顾东道主的感受。至于学舌的鹦鹉,就比哈总统更差劲儿了,人家好歹还打了一个比方,算是有点创意吧,鹦鹉们呢,却只会拾人牙慧而已。

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使用的时候不但要求准确、规范,而且要讲究效果。说得正确的,未必是得体的;说得得体的,必须是正确的。话说得既正确又得体,跟说话人的素质有关,跟说话人的语文修养有关。穿着笔挺的西装做司仪,讲的话未必比贩夫走卒中听;当总统的,嘴里也未必吐得出象牙来。

在言语沟通中,对信息传递的效果,对精神文明的表露,对高尚情操的体现,语言用户们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的。












在新加坡出版了两本随笔,国内的读者很难看到,那时因为参编商务印书馆的《全球华语词典》,我跟商务的周洪波、余桂林两位先生常有工作上的来往。他们听说我常写语用随笔,可能也看到我在新加坡出版的小册子,便向我约稿,希望我能编一本长长短短的随笔和评论,交商务出版。

文人谁不希望出书?可是我觉得商务是百年老店,我这些文章缺乏学术含量,岂可登大雅之堂?但是洪波兄依然鼓励,依然催促,我就鼓足勇气编了一本,收录800字以下的随笔和1500字上下的评论共计157篇,取名《语言的风采》,仍请王希杰教授赐序,经责编孙述学先生打磨后,于2012年3月出版。

光阴荏苒,这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无论 在新加坡还是国内,回首出书往事,对朋友们的错爱、关心、支持、帮助依然深藏于心,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语言的风采》









END


审核|郭   熙

策划|刘   慧

文字|汪惠迪

图片|汪惠迪

编辑|张怡微




历史文章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1)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0)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9)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8)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7)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文知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