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德珍:信息化背景下文学经典深度阅读探讨

广东知网 2020-02-12

孔德珍

同方知网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




读书是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在行走中阅读,效果会更好。这张ppt(图1)呈现的是阅读方式的演变过程,今天我要讲的内容跟最后两张图片有关,这是信息化时代我们经常看到的阅读场景。信息化背景下,文学经典深度阅读的探讨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信息化,另一个是深度阅读。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下分享:深度阅读、浅阅读和导读。这三者都非常好理解。深层次的阅读方式,特点是沉浸式、有知识、有系统、有深度的阅读,需要有消化的内性,又要有辅而读的精神。经典一定要深入阅读,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碎片化阅读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方式传播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阅读”是这几年才出现的词,但这一形式其实早就出现了,《论语》就是碎片,《理想国》也是碎片主义。导读非常好理解,不加以赘述。


图1


为什么要读经典?前面专家说了很多。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中小学教育进行阐述。

首先,经典是由经典名著的特性所决定的,“经,织也”,其最初意义指织物的纵线,后引申出“规范”、“标准”等义,现在经典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经典名著有三个要素:(1)影响力。体现著作的深刻意义和重大吸引力,如《论语》、《周易》、《孙子兵法》等,无不具有持久的影响力。(2)时间性。著作的思想内容具有持久、深远的意义,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淘洗。(3)广泛性。著作涉及的问题是人民大众普遍关心,或为大众普遍接受。如《论语》中的许多话,千百年来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诗经》三四千年来一直看作民族的史诗、爱情的乐章而广泛传颂。

文学经典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1)文学经典关注的是人类终极问题,主题直击人性。(2)人物形象鲜活丰满,立体而有层次感。《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性情奸诈,但他一统天下、造福百姓的理想和抱负,又令人不得不钦佩。他既有礼贤下士的胸怀,又有借刀杀人的果决,还不乏对酒当歌的豪迈。(3)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像《红楼梦》,叙事宏大而巧妙,四大家族的命运、几百个人物的生活经历,以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形式,若隐若现,却又清晰可循。(4)人物环境等描写细腻。比如说《雷雨》,我就不细说了。

为什么要读经典?首先,经典就是最具有价值、最具有意义的著作。古人有云:取法乎上, 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只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不读经典我们读什么呢?


图2


第二,是由国家政策及新课标、中高考要求决定的(图2)。我们必须广泛地阅读,延伸地阅读,涉及到语数外理化生等各个学科。阅读原著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要读懂作者,要了解创作与表达的意图,掌握内容情感的表现形式,提高理解鉴赏的能力。我们要读出体会,要学会思考领悟主旨内涵。当我们读懂了作者,就对我们的三观产生了影响,对历史、现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我们也读出了自己。


图3、4


语文新课标提出需培养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即让学生读整本的书。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语文课本的阅读上,显然是不足的,是存有很大缺憾的。新课标在学习任务群里面提到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专题性的梳理(图3、4)。

第三,学生阅读的现状,要求我们提倡读经典。我们国民阅读的现状是学校图书的利用度不高、阅读时间难以保障、阅读习惯欠佳、课外阅读缺乏引导、共同阅读活动少等。另外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读书面窄,借鉴不多,思路不广;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思维不灵;认识肤浅,见解不多,人云亦云等。高考导向已经变了,已经把经典阅读纳入了考试范围。这就是为什么要读经典。

最后我想谈一下如何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读经典首先要读原著,第二是要读导读,第三是读与写相结合,最后还要读一些增强性的阅读内容,比如名著相关的影视作品、录音、朗诵之类的。

经典是在阐释者与被阐释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各个时代不同读者的解读,共同构成了经典作品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有些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就如中国有“红学研究会”,英国有“莎士比亚研究会”一样。中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除了自己用心揣摩原文之外,还应该多了解前代读者共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对作品有更全面的、多角度的理解。


图5


基于这一点,我们同方知网做了一个经典导读的目标,我们想通过经典导读的设计,选择优秀的文件、专题,汇编成册,同时采取丰富的经典阅读的形式。

经典导读编委会成员由一些特级教师、课程顾问、学科带头人共同担任,从期刊、报纸、原著、工具书里面精选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权威读物。选编要求有:(1)主题明确、观点鲜明;(2)通俗易懂、文笔流畅;(3)分析透彻、视野较独特;(4)选择文献发表时间由近及远;(5)参考“下载次数” 及“被引用次数”。

设置经典导读栏目主要遵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读懂作者,包括了解创作与表达意图,掌握文本的主旨、内容、情感及表现形式,提高理解、体察、鉴赏、阐发与评价的能力。另一个是读出自己,谈出体会、认识、感悟,学会思考、领悟主旨内涵,提高阅读及表述能力。

比如说《平凡的世界》这个栏目,主要从作者路遥、文本赏析、人物形象、比较阅读、苦难意识、陕北文化等角度来设计。还有《老人与海》,主要涉及它的硬汉形象、主题思想、冰山理论、哲学宗教方面的内容等等。

以《边城》为例(图6),我们可以精读原著,可以泛读沈从文传,可以跳读导读里面的丛书,比如《沈从文笔下的世界》等等。《沈从文自传》里面涉及到一篇文章,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文本的分析。这篇文章以生态为视角,一方面阐述了生态思想,另外一方面揭发了当下的现实,对环保问题进行了探讨反思。这正体现了不仅要读懂作者,而且要读懂自己。选这样一篇文章作为材料导读,是对沈从文的情怀从不同角度做了一个解读。


图6


再谈比较阅读,例如将《平凡的世界》与《嘉莉妹妹》进行比较(图7),一个是美国梦的最终破灭,一个是普通劳动者为中国梦的所做的努力。我们从价值观、道德观两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它的内涵、根本价值、实现路径不同,结局也不同。


图7


做导读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出发,尽量激发阅读兴趣,从文学名著引到现实生活。比如说《红岩》,里面的人物形象涉及到江姐、双枪老太婆,还有小萝卜头,需要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突出红岩的精神。我们介绍作者的时候,也考虑到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例如我们介绍《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时,着重介绍了雨果40-84岁这一阶段的生命奇迹(图8)。另外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结构特色都有展开分析。这对阅读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图8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CNKI研学平台”帮助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将读与写相结合,进行系统阅读。学生可以利用平台自建专题,搜集资料(图9),可以边读边做笔记、摘要(图10),可以从全文、目录、笔记等角度的对比阅读进行深入研读(图11),还可以进行读后创作,随时调用阅读过程资料(图12)。


图9、10、11、12


再介绍增强阅读,我们称之为深度阅读。以《边城》为例,本书涉及到的所有考题,都可以推送出来(图13)。到哪里去找答案呢?点击原文阅读就可以,非常方便。此外,相关的思维导图、精彩片段、影视作品等都可以集中展示,点击就可以查看(图14)。


图13、14


总体上来说,今天讲的是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不止于经典本身,它就像涟漪一样,可以使我们延伸学科知识的长度,涵养人文素养的厚度。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孔德珍院长在“阅读经典 传承发展:2019年世界读书日活动”的现场演讲整理而成,细节内容可能有误,敬请谅解。



来源:上海知网




如果觉得不错,请点好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