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

临床技能专辑 离床医学 2023-11-22



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
引用: 陈金花, 马雅英, 单燕敏, 等.  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 [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 (04): 263-267.
摘要

目的

通过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以期建立科学规范的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方法

通过对成年人腰椎穿刺后体位、卧床时间、低颅压头痛等相关主题进行系统检索及质量评价,总结生成6条最佳证据,通过与临床情景结合,制订审查指标,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开展证据的应用。

结果

经2轮审查,除患者对新证据的依从性为93.3%外,其余4条指标达标率均为100%。证据应用前后比较,腰椎穿刺后患者低颅压头痛以及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痛发生率由28.3%(30/106)降至15.1%(18/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799,P=0.016)。

结论

该最佳证据的应用,表明腰椎穿刺后患者不必常规去枕平卧4~6 h,垫枕休息或起床活动的患者腰背痛发生率减低,舒适度提高。


CT和腰椎穿刺正常的爆裂样头痛患者没有必要进行更深入检查吗?
解密:腰椎穿刺为什么老是失败?
NEJM教学视频5合集:胸穿、腰穿、腹穿、骨穿、心穿
快速识别与处理胸部肿瘤经皮穿刺相关急重症
胸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超声引导下胸腔积液穿刺引流细节(附视频)
肝穿刺活检:安全性、目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腰椎穿刺是指通过穿刺第3~4腰椎或第4~5腰椎间隙进入蛛网膜下隙放出脑脊液的过程,是一种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它既是诊断性操作,又是治疗性操作,广泛应用于脑膜炎、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腰椎穿刺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低颅压头痛、后背痛等。传统的护理常规采取术后去枕平卧4~6 h,目的是预防低颅压头痛发生。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的长短,以及术后采取的卧位与腰椎穿刺后头痛的发生并没有必然联系。腰椎穿刺后可采取自由体位,但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监测。传统卧床4~6 h反而会增加患者强烈的不舒适感,如腰背痛、头晕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患者进食、饮水等生理需求。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成年人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检索,通过循证的方法,整合得出适合我国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的最佳卧床时间和体位,并将该最佳证据应用于医院试点病区,评价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遵循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的最佳证据临床应用程序,于2018年4—10月,使用JBI在线工具"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Evidence System,PACES)",以及"临床转化系统(Get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GRIP)",分证据应用前的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及证据应用后再审查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基线审查。
(1)确立临床问题。基于循证的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是否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符?
(2)建立审查小组。小组共7人,其中由接受过临床实证应用项目系统培训的护士长1人,负责对组员进行质量审查方法学的培训、证据应用实施程序设计及进程掌控、数据汇总及分析等,4名临床护理管理人员负责质量审查的实施,2名研究生负责数据收集和分析。
(3)构建审查指标。
以"lumbar""post-lumbar""lumbar puncture""spinal""post-spinal puncture""bedrest""rest in bed""bed-rest""posture""position""recumbency""headache""cephalea""cephalalgia""post-dural puncture headache""dizziness""backache"为英文关键词;以"腰椎穿刺""腰穿""卧床时间""卧位""体位""姿势""平卧""头痛""低颅压头痛""头晕""腰背痛""并发症"为中文关键词,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加拿大安大略护士学会网站、JBI卫生保健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信息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4月。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标准为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基于原始研究的证据总结,排除标准为质量等级为C级的证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最终本研究共纳入指南1篇,系统评价2篇,证据总结1篇,Meta分析2篇。
基于以上内容,审查小组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推荐意见,形成以下证据总结:
①腰椎穿刺后长时间卧床休息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无关,不推荐应用(A级推荐)。
②卧床休息和立即或早期移动对腰椎穿刺术后低颅压头痛或任何头痛的发生无明显差异,但需要对患者进行监测(A级推荐)。
③没有证据表明腰椎穿刺术后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可以减少低颅压头痛发生、减轻低颅压头痛或者其他类型头痛的发生,而且还可能增加头痛的发生率(A级推荐)。
④腰椎穿刺术后采取低枕卧位不会增加术后头痛的发生率(A级推荐)。
⑤腰椎穿刺后,卧床休息和补充液体不是必要的预防低颅压头痛的措施(A级推荐)。
⑥腰椎穿刺术后早期起床活动不会增加患者头痛的发生率,且可显著减少其压疮的发生率(A级推荐)。
在以上证据的基础上,审查小组根据FAME原则进行证据可行性(feasibility)、适应性(appropriateness)、临床意义(meaningfulness)、有效性评价(effectiveness),结合临床实际,将证据转化成以下5条审查指标:
①医护人员(包括轮转、进修)了解新证据;
②医护人员实施新证据,即医护人员对腰椎穿刺进行新证据的宣教;
③评估患者对新证据依从性,即穿刺后患者可以垫枕休息,自由体位,也可以立即自由活动;
④对术后患者头痛或其他不适进行监测;
⑤更新科室腰椎穿刺的护理常规。
(4)确定数据收集方法。见表1。
(5)基线审查。审查小组于2018年5—6月在浙江医科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对5条审查指标进行审查。审查对象为本科室22名护士和15名医生,以及106例清醒的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的患者,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2018年度)伦审研第(124)号]所有患者均签署人体研究知情同意书。按上述资料收集方法由审查小组专人逐条进行质量审查。将审查结果输入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计算每条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


2.第二阶段:证据的临床应用。

2018年7—8月,根据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将证据融入实践程序,明确了将审查指标落实到实践中遇到四大障碍因素,并结合病区现有的人员、设备及可用资源,制订以下对策:

(1)医护人员对新证据缺乏认知,医护之间的宣教出现不一致的情况(通常为每月更新的进修或轮转医护人员)。相应对策:科内组织培训,利用晨会时间由护士长解读相关循证证据,将最新的循证文献资料打印出来整理成册,供轮转或进修人员学习,保证护士中人人知晓新证据并运用于临床宣教;医生方面,因轮转、规培等各种因素,医生的流动性较大,通过护士长和医疗组长进行沟通,由医疗组的3位主治医生对第一次进入我科的轮转、规培、进修医生和研究生等进行新证据的传播,使本科室的医生对新证据的认知程度达到100%,确保医护宣教的一致性,提高患者的信任度。

(2)患者由于以往有过腰椎穿刺经历,尤其是发生过低颅压头痛的患者,对新证据持有怀疑的态度,导致依从性欠佳。相应对策:加强腰椎穿刺的宣教,宣教包括术前、术中需要配合的事项以及术后可能会发生的不适。同时针对此类患者,了解其依从性差的真实原因,通过举例子或者同伴教育的方式告知患者新证据的可靠性,减少患者的焦虑,必要时可邀请其主管医生参与宣教,改变其传统认知。

(3)目前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对腰椎穿刺的宣教缺乏详细的评估内容。相应对策:科内护士通过头脑风暴,借鉴我院电子病历系统中输血的评估模块,结合文献内容,制订查检表,对腰椎穿刺后并发症进行观察,监测患者出现低颅压头痛或者其他不适的风险,做到预见性护理。并且由课题负责人与护理部、IT中心进行沟通,进行腰椎穿刺宣教模板的补充和升级,方便临床护士的记录,提高工作效率。

(4)目前科室健康教育文件夹中腰椎穿刺的护理常规未及时更新。相应对策:由参与该研究的2名护理组长负责修订科室健康教育文件夹中腰椎穿刺的相关宣教内容,内容包括腰椎穿刺前的准备工作、术中配合、术后体位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等。同时制作小视频,用于腰椎穿刺患者的宣教,让患者对腰椎穿刺操作有直观的认识,减轻患者害怕情绪。

3.第三阶段:证据应用后的再审查。

经过8周的证据应用、实践变革、行为维持,于2018年9—10月,纳入符合标准的119例成年人清醒患者,以及本科室22名护士和15名医生,使用同样的工具,以同样的方法收集资料。将审查结果输入JBI-PACES系统,计算每条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例数、百分比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用χ2检验比较证据应用前后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证据应用前后指标2、4、5的达标率均从0提高到100%;指标1的符合率从16.2%(6/37)提高到100.0%,指标3的符合率从0提高到93.3%(111/119),见表2。

2.证据应用前后腰椎穿刺并发症比较见表3



讨论

1.最佳证据的应用显示腰椎穿刺后垫枕休息或起床活动不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腰椎穿刺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的操作,为了预防低颅压头痛,国内教科书倡导患者必须去枕平卧4~6 h,但在国际上存在相反观点,认为卧床时间过长会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不便。通过最佳证据的应用,我们发现腰椎穿刺后患者垫枕休息或起床活动,对术后低颅压头痛、头晕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显示患者不必要去枕平卧,术后可以垫枕休息,自由体位,也可以起床活动。文献表明,当卧床休息不是必需时,它所产生的临床和经济劣势就不言而喻。当患者卧床时,护理的评估和计划应当是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限制活动会增加患者紧张的情绪,护士必须耐心解释卧床的必要性,观察卧床休息带来的并发症。由此可见,长时间卧床不但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而且还给患者带来不适,如临床中大部分患者会通过延迟进餐时间或者控制饮水量来减少排尿次数,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有悖于"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本研究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全面监测,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缩短了术后卧床时间,避免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便。

2.最佳证据的应用有利于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患者腰背痛的发生。李琦等研究显示,腰椎穿刺后患者卧床2 h左右开始主诉稍感腰酸不适,6 h左右感觉腰背酸痛加重,下床后症状能消除。通过最佳证据的应用,我们发现腰椎穿刺后立即自由活动或自由体位,可以降低腰背痛的发生(P<0.05)。在研究期间发现,腰椎穿刺后出现的腰背痛,其疼痛数字评分在1~3分,持续时间为2~4 d,基本能自行缓解。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关注,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会给生理和情感带来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证据应用后,能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避免因长时间卧床导致的腰背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由腰背痛带来的不适感,同时也减少了其他卧床并发症,如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等。

3.基于循证的护理实践使临床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证据应用前的数据显示,虽然有小部分医护人员对新证据有认识,但却没有付诸实施。最佳证据的应用,依托循证的科学方法从源头上改变医护人员的传统认知(P<0.05)。在证据实施过程中,结合文献指南,循证小组制订了查检表,对腰椎穿刺术后患者低颅压头痛、头晕、腰背痛以及其他并发症进行监测,早发现并干预,保证患者安全。此外,在项目的开展期间,小组成员将电子病历中腰椎穿刺宣教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升级,更新了科室的腰椎穿刺护理常规,使得腰椎穿刺的护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4.最佳证据的应用应尊重患者的选择。在进行质量审查时,研究小组发现只有93.3%的患者接受了新证据。文献表明,患者因素如BMI、年龄、性别、腰椎穿刺后低颅压头痛的经历等是低颅压头痛的危险因素。患者在医院接受腰椎穿刺时,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往往就是术后去枕平卧4~6 h,人们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且以往的经历会让患者产生焦虑和担忧,在这种情况下让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颠覆传统的认知,接受一个全新的证据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有文献表明,害怕腰椎穿刺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害怕的情绪可以被医护人员的态度影响。在证据应用过程中,针对这类患者,我们首先进行充分的告知,利用宣传画册和视频进行宣教,其次邀请主管医生参与宣教,提高患者的信任度,但是对于特别焦虑的患者,我们也能尊重患者的选择。

小结

成年人诊断性腰椎穿刺后卧床时间和体位的最佳证据应用,提示穿刺后患者可以垫枕休息,也可以自由活动,由于不需要去枕平卧4~6 h,减少了患者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通过循证实践提高护理质量。但该证据在应用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样本量有限,同时,因结局指标是患者的主观感受,所有样本都是能清晰表述疼痛的患者,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我们尚未进行该证据的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扩大样本量,制订更科学严谨的纳入、排出标准,进一步研究探讨该最佳证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