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带孩子看儿童剧?不知道这些怎么行!

2017-11-08 郝燕 一土教育

题图:《孩儿戏》演出照。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135 篇文章。

作者:著名儿童艺术活动策划人郝燕老师。

[编者按] 从2012年开始,郝燕就一直致力于在儿童文化领域的深入探索,尝试过包括古典音乐戏剧(如《动物的狂欢》)、改编自经典名著的儿童剧(如《原来如此的故事》),以及科普类的儿童剧《虫宝宝秀:我们这样长大》等多元风格的儿童戏剧产品。


过去三年,郝燕开始涉足儿童京剧,称之为《孩儿戏》。在她看来,京剧就像是一门“活的文物”,含有丰富的文化密码,可以让孩子们在快乐放松的气氛里,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儿童剧可以不这样


又在为新项目画票图,合作伙伴跟我商量:“贵价票和低价票相比,能提供更多附加值吗?我们可不可以让买 vip 票的小观众上台互动?”


我给否定了,合作伙伴也是妈妈,听了我的理由,立即接受了。


宁可送与演出相关的小礼物,也不能这么办呀。假设是带孩子坐后排的家长被孩子问道:“为什么他们可以上台我不可以?”难道让家长答:“因为他们花钱比我们多?”观众买后排票,不是来享受失落感的。


用价格来分配互动机会,甚至让家长购买孩子上台演出的机会,这样的经营,我们不做。总要留一些小事情,与钱无关。


小时候看的漫画书里,一描写到旧社会,就会有这样画面:美国大兵坐在黄包车上,向街边撒糖,后面跟着一小群孩子,开心地争抢。是不是曾有的儿童剧互动场面,能让你想到那种画面?


我在剧场习惯坐最后,观察观众的各种反应。经常在这种时候,有坐后面的机灵冲动的孩子立刻冲上前去,有家长使劲推自己的孩子,可慢半拍的怎么也挤不进去。大孩子倚仗身高,压过弟弟妹妹还得意洋洋的,时有所见。


演员的控制尤其重要,在我看来,超过五秒钟的往台下扔礼物,都属于故意地渲染。可惜见到很多剧目,把孩子们的追抢当作互动之成果,刻意怂恿逗引。


中国孩子还需要来剧院里学抢吗?街上有的是更彪悍的榜样。诱发贪婪,刺激争抢的互动,我们不做。


还有种流行的互动,索性把戏停下来,台上台下做操运动,提问回答,发发奖品。这种游戏式的互动孩子一般都能接受,家长也就乐见其成,偶尔觉得哪里不对,似乎也说不出来。


我把这种场面叫做“综艺化”。这是综艺节目的范儿,不是戏剧的,实际上这种互动往往是剧情无力故事薄弱的填充物。综艺无害但无聊,30个孩子在幼儿园教室跟老师玩游戏,是有组织地平等的游戏。三百个孩子在剧院里跟台上玩游戏,相对来说是仰望的,单向的接受。


把剧情打破,完全跳戏的大段综艺化互动,并不是有害的。只是门槛太低,这样做法太不动脑子太油滑,所以,我们不做。


夜里独自面对电脑,打出以下的字,感恩。


感谢命运把我放到剧场里,感谢有观众懂得我们好在哪里,感谢市场让我仍然可以做下去,还可以说不。


最该感谢的,也许是给予我们辨别美丑能力的一系列启示:自然、历史、艺术、前辈们的思想结晶,小孩子的真诚反馈。


对美和爱,要臣服,要忠诚;

对不美无爱的一切,不妨傲娇,不妨任性。


还有更多的“不”浮出来……


不做戴头套的戏;

好好说对白,对白不用录音;

不讲舍己为人等等的假道理;

不设魔法师、精灵、外星人之类乱七八糟的人物,不以胡说八道掩饰想象力的贫乏;

不山寨有名的卡通形象;

不用网络流行语言;

可以感人,可以悲伤,绝对绝对,不用朗诵的腔调煽情……


上面的文字写于两年前,那时候正在创作第三部儿童剧《再见,小背心》。从事跟儿童剧有关工作五年了,五年来的中国儿童剧市场,尤其是京沪市场,已经发生了许多好变化,家长们渐渐接受了,儿童剧不是糊弄孩子的,如果能有机会现在跟家长聊,我想为以前小笔记补充出另外几条。


家长可以这样对待儿童剧


 1. 像为孩子挑选食物一样对待给孩子吸收精神文化产品。


经常在剧院里遇到家长不肯进场,让孩子自己去看。这种行为一则存在公共场合的监护责任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看戏,希望家长了解孩子看到了什么。亲子共享为以后偶尔提起、讨论,提供了可能性。


市场上儿童剧的差异太大了,由衷希望家长们能谨慎一点,给好产品更多支持。不止一次,见到经济条件优越的人家孩子,看的是《熊出没》这样的电视卡通。我想现在北京上海的舞台节目已经够丰富到经得起最挑剔的观众了,孩子的周末时间多么宝贵,因为赠票或者随便凑群去体验一些不够档次的节目浪费的是不止是钱。


在选择剧场节目以前,我们也可以有基本概念。什么是秀,什么是剧,稍微了解一下不同演出的组织架构,比如,现在的剧院制度,除了国家大剧院,很少有剧院是全部自营组织节目的了,是租场的还是剧院自己运营的,节目差异不小,选择以前看一看演出团体和背景,听一听口碑。只有消费者够挑剔,才能促成产品的升级。


2. 真正以孩子为中心去安排观剧


我们这一代父母,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是重新面对自己童年的机会,乃至是治愈,补偿。这个话题五年前不存在,因为市场上好东西太少了。近年随着好剧,好活动,官方和私人的各种博物馆普及活动的发展,北京孩子的周末特别丰富。也就是最近,我会看到痴迷某个项目的家长,把孩子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


首先是孩子年龄和性格差别,比如三岁以内一定要选择小小的剧场,适合他们理解的故事。比如五岁以内,基本是会怕黑的,如果第一次选择的节目不合适,很可能给孩子参与公共场合活动带来心理的不好的暗示。


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一种活动,是高于一切的。在儿童的发展中,文艺、体育、探索、阅读、人际交往,动手能力,甚至无所事事,都是重要的。我们在为孩子安排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戒备,是不是给了他们自己无所事事的空间,给了他们自己选择的机会。


每个周末都看戏,从我个人角度,我会觉得太多了。


 3. 尊重公共场合


看戏和搬着爱派看视频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仪式感。剧院是公共场合,剧场体验是一种社交,在电子时代,这是非常奢侈的。真的,京沪现在的演出频率和水平,紧跟纽约伦敦几个超级国际城市,比大多数欧美城市要丰富了。既然在这么好的条件下,从小给孩子一种公共场合的体验,对孩子的综合发展是有益的。


听过一个可爱的说法,为何叫文明,不叫武明?因为发展到后来的标志都是趋向文化文艺的。一个从小在美术馆,剧场,知道得体表现的孩子,未来的台阶已经垫了好几级了。剧场的仪式感,给了孩子很好的提一口气,约束自己去适应环境的机会。剧场里还有很多别的孩子,他们可以得到很自然的认同感:原来大家都觉得这个好笑,原来我不能影响别人,别人也不该踢我椅子……


剧场是有神奇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有神奇情绪围绕的地方。我私人有这样的体验,曾经郁闷了好几个星期,在剧场结束灯亮的时候,豁然开朗。由衷希望更多朋友,大人孩子,可以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剧场里孩子闪亮的眼神,也许是这份工作最好的回报。


往大了说,为孩子和家庭创造美好友善的时光,就是为这个民族的未来做着微小的贡献,从这一点说,每个买票进场的观众,是我要感恩的,大家的加入让这件事情的意义呈现出来。


舞台艺术最大的魅力,一定是在舞台上。由郝燕老师及团队最新打造的《孩儿戏》秋场:“华服重彩”即将在双11,再次在保利剧院开锣。感兴趣的家长和小朋友们,千万别错过,让我们在京剧中,带着孩子一起,去窥探璀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的一个切片。希望更多了解郝燕和她的儿童戏剧探索的朋友们,也可关注郝燕老师工作室『稚得其乐工作室』。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晚上20:00,郝燕老师将做客一土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栏目,为你揭秘戏剧与教育的关系,聊聊为什么要带孩子看戏,以及如何看。扫描以下二维码,根据提示加入一土家长学校社区,即可观看讲座。

-  END  -

 推荐阅读 

孩子不会学习?其实是你不会玩

打开门,让爸爸进来

你家孩子学琴的经历有必要那么痛苦吗?

你的孩子,都是薛定谔的“狗”

掌握这几招,你也能设计一场游学

了解一土学校的建校历程、教学理念、招生介绍,请点击菜单。


如果您想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心得,

请给邮箱 tougao@etuschool.org 投稿。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