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府工作报告给购房者释放了哪些信号

不止十一人 财经十一人 2022-03-23

购房调控会继续放松,但房企不可能再回高杠杆扩张的老路


文|张光裕 王博 王文彤 庞敏
编辑|王博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对2022年的住房工作任务如此表述: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这段表述整合了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其中“新的发展模式”“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等提法,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长租房,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是“规范市场”,今年则提出要“加快发展”。



除了这些对住房工作的直接部署,报告要求新一年的金融工作要:


  • 扩大贷款规模,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 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 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

  • 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规范商业承兑汇票使用。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性行业,以上金融方向的调整,对行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启发。

 

结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金融、货币、地产方面政策调整,《财经十一人》采访了多位行业专家、企业家,他们认为:2022年,居民购房阻力会减少,部分城市会在“因城施策”的指导下,自主做出一定突破;房企曾长期依仗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即使在货币和信贷宽松下,市场出现回暖,房企也必须摈弃老路,否则将被洗牌淘汰。


 

限贷限购可能短期放松
 

过去一年多,受限于首付比例、贷款利率和放款周期、购房资质等因素,市场上的购房需求,尤其是改善型购房需求被压抑。

 

空·白研究院创始人杨现领告诉《财经十一人》,目前市场成交依然不温不火,一大原因是大部分城市的买房主力集中在纯刚需,套均总价不高。购买力强的换房改善需求并没有积极入市。据贝壳研究院估算,全国改善型换房需求能够占到市场总需求的50%-60%。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受访的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此处提到的合理购房需求,包含了改善型住房需求。这为今年信贷、首付比例的潜在放松提供了政策依据。

 

上海国资研究院的罗桂连则非常看重报告中“因城施策”一词。他认为,这个词汇未出现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年来房地产政策出现了较大问题,即全国各地“一刀切”,尤其是在融资方面。但现状是,国内各城市发展阶段、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居民杠杆率等都有较大差别。

 

而本次工作报告重申“因城施策”,利于各城市根据自身情况,更灵活自主地把握调控政策。

 

2020年以来,济南、南昌、沈阳等多地出现楼市政策“一日游”现象,即发布的刺激政策在短时间内被撤回,这些地区普遍成交量和房价双双下行。

 

最近的案例是2021年12月20日,黑龙江省住建厅召开全省房地产业经济运行调度会议,提出要多措并举推行促销和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市场预期。不过相关政策文件第二天就从官方平台撤下。

 

罗桂连推测该类事件屡发的原因是,当地政府担心违反“房住不炒”大方针。


其实,3月1日,河南省会郑州市发布的楼市新政具有信号意义。新政取消了“认房又认贷”政策,今后,拥有一套住房但已经结清房贷的家庭,再次购房时首付比例可由60%降为30%,并执行首套房贷款利率。这显然会刺激二套改善型购房需求。

 

而且,这一次,郑州新政没有出现“一日游”现象。

 

前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从金融角度对《财经十一人》解读道,本次政府报告提出,要“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而普惠金融的含义,即是针对老百姓的金融。在中国个人贷款总量中,房贷占大多数,购房是中国百姓办贷款的主要目的。所以孟晓苏认为,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势必要扩大居民购房贷,这可能伴随着贷款利率下调和首付比例降低。

 

回归政府工作报告对住房工作的表述,今年首次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在孟晓苏看来,这必然包含资金的良性循环,“把资金贷给老百姓购房,是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路径。”房企只有顺利地卖房回款,资金才有可能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流动起来。

 

从宏观目标来看,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5%。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房地产发挥积极作用,要对重点城市群的购房需求提供支持。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去年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今年受海外战争、疫情等因素影响,加上去年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今年出口增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大。因此,经济要实现5.5%的增速,房地产需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了解到,上海央行已经要求稳定房地产金融信贷的增速,不能低于全部贷款的总增速。

 

尽管以上受访者都总体看好今年政策对购房需求的支持,但政策的制定和传导需要时间,市场的真实回暖何时会到来,仍然难以预测。

 

李宇嘉说,今年楼市会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很难出现快速上涨。因为无论是房价水平、居民杠杆率、房价预期、住房自有率等,都不支持楼市大幅上涨。

 

杨现领表示,降低首付比例、放松限购限贷条件等政策变化往往只是“背景音”,只有市场预期真正改变,市场的“气场”转向积极后,政策的力量才会充分释放。本轮周期不同以往之处是,过去几年的高位市场运行已经透支了不少未来需求,加上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担忧新房烂尾风险等因素叠加,本轮周期的复苏力量会有更长的“酝酿期”。

 

目前的积极信号是,购房咨询量、带看量都在回升,从带看活跃到成交活跃通常存在三个月左右的传导期。杨现领预计,2022年全年新房交易量仍会保持在17万亿-18万亿之间,二手房交易量也将保持在7万亿左右。


 

 房企改变商业模式是必然选择
 

政府工作报告在释放暖意的同时,也在给房企敲警钟。有关地产的表述开篇明义,一切调整都是建立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上的。紧接一句便指出,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句话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何为新模式?孟晓苏认为,即报告里随后提到的“租购并举”以及保障房与商品房双轨制。

 

租赁房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大城市的突出问题,而对于保障房,孟晓苏说,“现在的保障房供应没有形成制度化。”统筹这两个突出矛盾,未来的发展重点就是保障性租赁住房。

 

可大展拳脚的舞台摆在了长租企业面前。

 

自如董事长兼CEO熊林认为,城市存量房源大多老旧,业主自行改造、出租管理难度大,导致闲置资源得不到释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将助力住房供给侧改革,政策会激发这部分存量的活力。另一方面,在保租房领域,长租企业运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也能帮助提升这类房屋的居住体验和运营效率。

 

当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去做保障房和租赁住房。这一年,大环境可能会给他们思考新路径的窗口期。

 

在罗桂连看来,前些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过度强调市场化,这导致租赁住房和保障房建设落后;土地市场过度强调价高者得,拼杀惨烈;以及一些头部企业走上了高杠杆快进快出、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整个行业过度“内卷”,进而产生系统化风险。

 

他说,地产行业在经历2021年的洗牌后,正好可以痛定思痛,思考未来的行业生态是什么样,自身资质可以做哪些“新的发展模式”。

 

李宇嘉则认为,今年对地产金融的支持,目的是保持结构性稳定。包括前文所述上海等地放宽涉房贷款增速指标,都是为了行业稳定的短期方案。等到目前的动荡期结束,这些支持就会迅速退出,结构性的改革才是重点。


罗桂连对《财经十一人》说,企业需要市场环境宽松稳定,也需要对政策有稳定预期,才能免于过度紧张,有精力去思考新的商业模式。监管部门可能也抱有这样的期待,从而给予政策上的放松。

 

房企切不可耽于可能出现的短暂春天。如果还重复之前的老路,结局只能是被淘汰。


作者为《财经》记者及实习生
 


 




 扫码关注「 财经十一人 」

 还有更多你想看的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