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漫谈丨马经义:成为学生能借的光


编者按

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从教者的思维碰撞。这是一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需要各种思想不断碰撞,闪耀创新火花,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长足进步。在这个知识分享的殿堂里,智慧与灵感可能来自国内外精英学者,可能来自一线行业大咖,也可能来自课堂上的你和我。记录知识发声,传递多元思考,标榜学院“教育漫谈”栏目将搭建一个学术研讨交流、教育教学合作、从业思考表达的平台,助力标榜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本期我们邀请的“教育漫谈”嘉宾是著名红学专家,我院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马经义。





教授,现任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小学及高职院校教师校长培训专家。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评审专家、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

现已出版《中国红学概论》《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从红学到管理学》《红楼文化基因探秘》《红楼论编集》《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专著10部。在《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及多家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教材4部,研究著述400余万字。主持研究省厅级科研、教改课题11项。曾荣获全国信息化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学科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民办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论文二等奖等;多次获得校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因学术思想独特、教学成果丰硕,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先锋教师。







Q:您认为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什么?
马经义:因为在我心中,老师是非常有光辉的,自带光环,所以这样的一个理想一直在我心目当中都没有变过。后来,当我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教师,发现要做教师其实是很难的,在我看来至少是要做到两个方面。我们经常说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所谓“学高为师”。还有就是一个老师内心修养和他本身人格的修养,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很喜欢在别人书里看到的一句话“让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也不知道谁会借着这道光能够走出他自己的黑暗,虽然这个话可以用到很多很多的地方,但是我觉得它用到我们老师身上,其实是最合适的。所以,在我看来,要成为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就是自己的学识一定得扎实,学高才能够为师。

第二个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光芒散射出去,让学生借着这个光芒可能会走出他自己的内心的那一部分的阴影。我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1999年,我在上大学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我爸爸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知道什么是教授?”我说,教授不就是老师的职称?就是在我们看来是很有地位的,学识非常高的那个老师?他没有说话,也没有否定我刚刚的那个回答,他给了我一个定义,他说:所谓教授,就是你进入大学图书馆的时候,坐在图书馆门口的那个老头子或者是老太太。他在你进入图书馆的时候会告诉你,你所需要的知识在哪一层楼上,在哪一本书里,在哪一章节哪一页,这个人就称之为教授。
其实我也不知道那啥意思,当时觉得这个解释有点怪,后来自己当了老师,成了教授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他说的是两点,就是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引领而不是知识的给予。知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的,可能你今天教给他的东西,到三年之后它已经过时了。但是你教给他的方法,你对他的引领,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让自己活成一道光,一道能够让学生借着这个光走出他自己内心的,不知道去向何地的一种状态。我觉得对老师来说是最重要的。

Q:您是如何将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当中?
马经义:因为我自己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了老师,自己在做学术的研究,我认为学术的终极意义是要惠及民众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理念。学术如果不惠及民众,你所研究的一切都只能是孤芳自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要“惠及民众”,对我来说就是全国各地到处去做讲座。但是,这些事情做了好多年之后,我就发现,它的收效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状态。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一个点:你的对象是谁?要“惠及民众”肯定是有对象的。对于我来说,我首先是一个老师,我的“民众”应该是我的学生。所以,2013年我到标榜的时候,就清晰地让自己明白了一件事:我要把我自己的研究,把红楼梦研究开发成针对我的学生的课程。


以前我是纯学术性的研究,是搞红学史研究,从2013年进入标榜的时候,一直做到现在,十年时间,我把《红楼梦》开发成人文素养课程。我们的教材,我们的资源库,包括学生所要学到的很多的东西都形成系列。我发现其实“让学术惠及民众”,有一个前提,就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对于我来说,你的民众是谁?如果这个“民众”不聚焦的话,你的汇集是片面的,或者说是太泛了,达不到你所期待的那个效果。



Q: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马经义:其实学生是渴望着有老师去关注的,在这些年我的教书生涯当中,我发现了这一点。在大学里,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是需要老师有意地去建立和维护的。你要去关注学生,当把这种关系建立好了之后,灌输的依旧是我刚刚说的那个理念:老师给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态度,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知识的态度,对待学习的态度。我一直认为学习好坏,他只不过是当下一时半刻的这种状态,当你帮助他把理念建立好,或者说一种习惯,一种信仰建立好,那么这个学生的读书的效果是在三年五年之后才会发生的。


我记得是201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在商学院教书,我在讲《红楼梦》的时候,课下有一个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针对我讲座的内容的。我当时发现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曾经问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问的极为的细,因为那个很少有这样的学生来问红楼梦那么细的一个问题。我当时觉得这个学生的思路与别人不相同,我就开始有意地经常找他,和他聊天,慢慢地引导他开始读中国的古代文学。后来他从标榜毕业,考上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研究生。
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在生活上去关心他,更重要的是你建立这个关系之后,要对他进行一个引导。现在的学生的智力其实并没有说有多么坏或者说多么低,缺的就是在思想上的一种引领,这种引领是会伴随他一生的。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客我校《教育漫谈》栏目联系方式:zhiqin.li@polus.edu.cn



推荐阅读




图文源自受访者

视频拍摄丨剪辑:宋绍旭、曾清

设计:青竹

排版丨责编:曾婧怡

审核:李智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