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猫从高处摔下真的没事吗 | 趣问万物

万物 把科学带回家 2019-10-10


本文由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 提供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趣 问 万 物
为好奇的你解答稀奇古怪的脑洞问题




来源 | 万物

编辑 | Mirror


猫从高处摔下真的没事吗




“猫有九条命”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人们认为猫即使从高处坠落也会安然无恙。但这种说法真的有据可依吗?一项来源于兽医院的统计显示,从2~32层楼坠落的猫被送到兽医院后的存活率为90%这个9成的概率似乎相当支持猫不怕摔的说法。然而,你可能忽略了一点——只有被送进兽医院的猫才会计入统计,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当场死亡或因其它情况未被送进兽医院的猫都不被计入统计。也就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的问题。

 

1987年,《美国兽医医学会杂志》曾发表过一项有关猫坠落的反常识现象——猫从低层坠落的死亡率要高于从高层(高于5层)坠落的死亡率。这一现象被学界称为“猫的高层综合征” (High-rise Syndrome)。


关于这项调查结果的解释,有人认为猫在掉落大概5层楼的高度时会达到坠落的收尾速度(terminal velocity),也就是处于重力和阻力的受力平衡状态,不再加速。猫适应了这一速度后就能调整姿态以最佳方式降落。但这一说法受到了另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他们认为猫掉落5~6层的高度并不会达到终极速度,而且猫咪在高于7层处坠落时通常会弯曲四肢,导致落地时对肢体伤害更大,而在低于7层坠落时则四肢伸展,反倒能够分散冲击。

 

也有人提出猫的高层综合征可能也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因为从高层坠落的猫很可能已经当场死亡,会被送去救治的通常是一些还有望活下的幸存者。而从低层跌落的猫如果并无大碍就不会被送入医院,甚至可能根本没人知道它们曾掉下去过,而那些被送去治疗的往往是一些伤势较重的猫。

 

无论猫是否真的抗摔,坠落对猫来说仍然是十分危险的,即使幸存下来也可能残疾或产生精神创伤。所以,千万别拿猫的生命开玩笑,可以确定的是,它和我们一样都只有一条命。



有必要经常清理耳朵吗



其实没必要。因为我们的耳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洁能力,也就是说,健康的耳朵会自行将过多的耳屎排出。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由耳道腺体分泌物、自然脱落的皮屑以及外界异物混合而成。干性耳屎在黄种人中更为常见,也有少部分人产生的是脂性耵聍,俗称“油耳”,属于正常现象。


虽然耳屎总给人一种不卫生的感觉,但却是耳朵重要的保护屏障,能够帮助抵挡外界异物伤害耳道,还有一定抗菌作用,另外也能起到日常性的润滑、保湿效果,可以说是耳道的天然隔离保湿霜。因此,如果你过度清洁耳道,这一天然保护屏障就很可能被破坏,从而引起耳道的各类疾病,例如耳道湿疹


如果你实在忍不了不掏耳屎,就要多加注意频率和方式。尽量避免用过硬或过于尖锐的挖耳工具,可以用相对柔软的棉签,同时也不要探进太深,以免将耳屎推向耳道深处造成堵塞,或捅到耳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耳道受损或被异物堵塞,耳屎就很可能会堆积过多,甚至影响听力。这种时候千万别自己乱掏,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让医生用专业手法处理对于已经硬化的大块耵聍栓塞,医生一般会用药水软化耳屎后,再夹出并冲洗耳道,用普通的挖耳勺是处理不好的。



黄瓜是绿的为什么叫“黄瓜”



黄瓜最开始也不叫“黄瓜”,而是“胡瓜”。因为它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为中原吃货们带回的众多福利之一。关于名字的由来有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是隋炀帝忌讳胡人,因此将“胡瓜”改名为“黄瓜”。而另一种说法是赵皇帝石勒觉得“胡人”的称呼是对自己族人的侮辱,因此下令禁用“胡”字,郡守樊坦为了避免犯禁将其称为“黄瓜”,而后这一叫法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成熟的黄瓜


事实上,“黄瓜”也并不仅仅是“胡瓜”的谐音,而是对黄瓜本色的写实,因为完全成熟的黄瓜的确会由绿转黄而我们平常在市面上见到的绿色黄瓜则尚未成熟,你甚至能不时在上面看到还未凋落的小黄花。其它瓜类或许成熟后更甜美,但成熟的黄瓜口感就差许多——纤维感更强,籽也变硬。因此,当黄瓜还是青涩“小鲜瓜”时就会被摘下,然后再送到你的锅里“成熟”。



什么星星看起来都一样小



抬头望望天空,除了太阳和月亮看起来有盘子大小,星星们却几乎都小得像芝麻。为什么它们不像梵高的星空那样,有大有小地点缀夜空呢?

 

你大概很容易想到天体大小和距地球远近这两个因素。二者的比值(直径/距离)被用于衡量人眼观察到的天体尺度,即角直径根据这种计算方法,太阳在我们眼中的角直径约为0.5度(约30弧分)。月球虽然比太阳小得多,直径仅有后者的1/400,但同时它与地球的距离也近得多,大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因此月亮看起来就恰好和太阳差不多大。


计算角直径 


至于其它天体,它们要么比太阳远得多,要么比月亮小得多。例如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直径与地球相当,是月球直径的4倍,但是它与地球的距离却是地月距离的一百多倍,所以无法取代月亮在夜空中的地位。而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虽然直径达到了月球的40倍,但是与地球的距离却比日地距离还远4倍,依旧无法超越月亮的角直径。至于太阳系之外的某些巨大天体,例如,目前已知体积最大的恒星之一——盾牌座UY,直径约为太阳的1708倍,但还是跨不过天文单位(日地距离)级别的距离问题。

 

正是由于大多数天体都距离地球很远,其角直径小于人眼的角分辨率极限(约1/60度,即1角分),因此在人眼中就都呈现为无法辨认形状和大小的点点星光你也许会在仰望遥远星空的时候感叹,地球也太孤独了吧。但换个角度想想,也许正是这样刚好的距离才有了地球的繁荣安定。假如那些巨大天体就近在眼前,我们恐怕就会像三体世界中那样无法安生了。



能人为制造新元素吗





能,并且就存在于你熟悉又陌生的元素周期表中。在过去几十年间,科学家们已经人工合成了多种新元素,元素周期表还在不断壮大队伍。在了解如何制造新元素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剖开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原子,穿过电子云,再深入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就能拆出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中性的中子。决定该原子属于哪种元素的是质子的数量,而与中子的数量无关例如,只有一个质子的氕、氘、氚都属于氢元素,尽管它们的中子数分别是0~2个,这种情况下,它们互为同位素

 

因此,要制造新元素就必须改变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含有1-92个质子(原子序数1-92)的元素都已经在自然界中被发现,所以只能人为制造质子数更多的原子。原子序数排在铀之后的超铀元素(原子序数>92)就大多来自于人工核聚变反应。以铀为原料,让高能的中子向铀原子核发起猛烈撞击,使其变为具有放射性的粒子,将这些额外获得的中子变为质子,就可以得到质子数更多的新元素。但是这种做法到镄(原子序数100)之后就行不通了,只能通过两个原子的融合形成。例如,最新元素周期表的末位元素Og(原子序数118)就可以通过锎原子与钙原子的撞击合成。


元素Og的合成反应式

 

据报道,也有德国科学家通过粒子加速器将钛原子与锫原子融合成具有119个质子的元素,但是该粒子十分不稳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就发生衰变因此,以目前的方法,人类还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获得想要的元素,但我们已经能够合成出更稀有的新元素,并且还能通过元素周期表的规律预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这或许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古代炼金术士点石成金的梦想。


你知道吗?为纪念德米特里·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发明元素周期表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将今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脑洞问题?

欢迎在下方留言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万物》杂志




-扫码订阅-







不过瘾,请戳
键盘字母为什么不按顺序排列? | 趣问万物
你家猫主子为何对它着了魔 | 趣问万物







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给孩子最好的科学教育


转载请联系 kids@huanqiukexue.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无标注图片来自网络。参考资料储存于石墨:https://shimo.im/docs/gxYQjtCCQJyvGKRV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