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基报考必读 | 在清华致理书院学习是种什么体验?

清华招生 2023-12-22

编者按:

在清华大学,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挑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经历和想法。无论你是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作家、艺术家、企业家、律师,还是想从事其他职业,清华大学都能为你提供丰富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帮助你实现梦想。专业如此丰富,究竟哪一个专业最适合自己,每个专业的同学又是如何学习的?这个甜蜜的问题往往会困扰填写志愿时的同学和家长。


BINGO!


“清华招生”陆续推出“在清华____学习是什么体验?”专栏,邀请不同专业的清华大学学生,介绍他们的专业特点、学习方法、兴趣爱好、未来规划等,让我们一起为丰富的清华生活做好准备吧!


致理书院是清华大学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于2020年成立的五大强基书院之一。致理书院秉承清华悠久的理科精神,依托清华理学学科强大的教研资源,承担“强基计划”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今天为我们分享“在清华致理书院学习是种什么体验?”的是致理书院2020级本科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张逸尘、化学专业伍骏程、生物科学专业任若寒和姚雨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姚嘉宸、数理基础科学专业赵海萌,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简介:张逸尘

张逸尘,清华大学致理书院2020级本科生。入选清华学堂数学班,曾获国家奖学金、孙念增教授数学分析奖学金、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银奖、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张逸尘日常生活照





我觉得,当一名数学家很酷


这是我高中时选择数学专业的理由。时隔两年有余,亦复如是。


大一时,有学长“安利”学数学分析的时候,也要学些拓扑,这样可以对“连续”有更好的理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对课程难度并无预判的我,选修了培养方案外的《基础拓扑学》,却也邂逅了“几何与拓扑”这一后来的兴趣方向。我仍记得,在这门课上,第一次见到用数学严格化“甜甜圈与咖啡杯是一样的”时,我有多兴奋。


我所在的致理书院,很支持我们探索感兴趣的方向,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大二上学期,我提前选修了张蓥莹老师的本科生课《微分几何》,用微积分的方法研究弯曲的空间是基本思想,这门课从外蕴的欧氏空间中的曲面,讲到内蕴的Riemann几何学,可以说,这是我接触现代几何的开端。大二下,我选修了对应的研究生课《代数拓扑》与《黎曼几何》。


提前选课总会带来更大的挑战,我认为,在清华的数学课中,从听懂到算明白,再努力搞清楚如何应用,每一步都很不平凡。因此,我在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从一开始一根筋地追求所有细节的完整,到回到最初始的“哲学三问”:理解定理在说什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研究,有什么核心的应用。我逐渐接受课堂上不能完全follow的事实,课后通过自己动手先列出关键步骤,再补上技术细节的方式来“亡羊补牢”。我记得于品老师曾在《黎曼几何》课上告诉初学者的我们,“真正的几何直观来源于其背后大量的计算”。在计算 Hilbert-Einstein泛函的变分导出Einstein真空场方程后,我深以为然。





有具体的动机做事,总会成长的很快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除了自己动手外,我发现讲讨论班有助于自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能讲清楚,才算真正搞明白。有具体的动机做事,总会成长的很快。到大二下,我对“几何分析”领域比较感兴趣:用更深刻的分析(偏微分方程、几何测度论)方法来理解几何。这是古往今来,两个最重要的数学分支的交汇处。不加钻研的“兴趣与喜爱”总会很快消逝,我想,我应该花一段时间,去真正学点什么。


大二暑假,我跟随书院导师张蓥莹老师研读1982年的Hamilton关于Ricci flow的经典工作,这使我对黎曼几何的张量计算不再望而生畏。我在其中学到了发展性方程的想法,与核心的pinching估计。这让我在后面的学习中,总能见到熟悉的影子。也在这个假期,我参加了“丘赛”几何与拓扑方向的考试,对标博资考的难度,让我准备起来颇为不易,有个别题目需要找论文研读。但现在想来,我想我是幸运的,我借此机会夯实了几何的基本功,在非常nice的老师们的帮助、好朋友们的鼓励下,我最终在决赛中取得了银奖。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是莫大的激励。





先让数学融入生活,再让生活不止数学


一路走来,我发现,学数学是内心纯粹化的过程,努力摆脱对知识的占有欲,比别人多会一个名词、一个定理是不足为道的,更多地去关注知识本身,我想我会走得更远,性格也会更温和一些。


“先让数学融入生活,再让生活不止数学”,我想试试看。


大二暑假末,我正式接任致理书院学生科协主席,完成了科协结构的调整,带领新的力量,顺利筹备、举办了书院首届“青藜学术节”,并在会上做10分钟口头报告,介绍暑假的科研尝试。在这个过程里,我体验了“场务总负责人”与“口头报告人”双重身份,身心俱疲,但也总想再坚持一下。


“心之所往,比海更深”。璨若流星的数学,便是我的深海,其中有精疲力尽的无可奈何,也有偶尔一刹的似曾相识,恍然大悟。数学一直都在那里,这就是我想静下心来坚持的“道”。


谨以此文,感谢两年来愿意与我分享数学与人生的老师们和伴我成长的朋友们。


张逸尘参加致理书院首届“青藜学术节”







个人简介:伍骏程


伍骏程,2020年9月进入致理-化学01班学生。现任致理书院学生会主席,曾任致理书院学生会(筹)部长、校团委文体部副组长、班长等,入选思源计划第20期、沐风计划第8期。曾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2次)、清华大学“一二·九”奖学金、社会实践二等奖、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致理书院学术节院长提名奖等荣誉。


伍骏程参加致理书院首届“青藜学术节”





结缘化学 结缘清华


自从2017年我选择化学竞赛起,我就知道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我都会和“化学”打交道。选择化学的理由很简单:我觉得这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两种无色的液滴混在一起竟能产生那么漂亮的颜色,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发现了自己对于化学的热爱:用微观的计算调控宏观的变化,这种四两拨千斤的魔法如此富有创造力,让我一次次感叹自然的伟大。于是,我与“自然科学”的缘分从此开始。


而结缘清华则更是一件奇妙的事。小时候来北京参加英语比赛,四岁的我就在二校门前留下了与清华的第一张合影。在我的记忆里,清华就是理想中大学的样子:春和景明、绿茵如织,随处可见先生学者琅然畅聊。从那时起,清华于我而言就已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种向往。所以在2019年暑假,我果断报名参加了清华化学系组织的前沿营获得一等奖,随后在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决赛中获银牌,并在2020年进入致理书院化学方向学习,成为强基计划的第一届同学。我依然忘不了当我迈进清华校园开启本科生活时的那种兴奋,那是一种理想照进现实的喜悦,更是对于自己当初选择的庆幸。从此,我开始了“ 在清华学”的奇妙体验。





致知穷理 学问笃实


致理书院的名字来源于校歌中的“致知穷理”,这也恰好是清华理科精神的最好概括。“致知”意味着广泛涉猎、追求完善的理解,以兼收并蓄的视野认识问题;“穷理”则指穷究事物之理,追求对客观现象背后原理的洞察。广度、深度兼备,乃致理之道。


在大一刚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化学原理H》上,我怀着试探的心情选择了研讨型课程,它要求我们每三周做一次专题研讨,选取主题都是学界关注的最前沿问题。我仍记得第一次报告前我紧张得不停喝水、一遍遍熟悉着那仅6页的PPT、结果还是被问倒了,这就是我的学术初体验。而在之后的学期里,这成为了我的常态。


这些报告的要求绝不仅是流于表面的课堂展示,而是引导着我以研究者的身份去看待这些最新的成果,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我们不仅需要广泛阅读以了解领域的研究进程、热点问题,更需要对其中的突破性文章深入理解,想清背后逻辑及发展方向,这样才算是合格的报告。老师的点评也入木三分,让我感到醍醐灌顶的同时也指明了提升的方向。


在大三致理的首届学术节上,我也第一次作为研究者向院里的老师同学们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之下,我们感受到了理科研究所不同于文科工科的特点,不断磨砺着自己的钻研精神,也逐渐成为稚嫩的科研新人。





携手共进 晓理而达


到了大三,面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在化学系继续直博。原因有二:一是本科三年让我对化学学科有了客观全面的认知,并且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兴趣点——化学生物学,它用化学调控的方式解决生命问题,这正是我所理解的理科之美;二是在致理有太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携手前行,我们都对理科怀抱着纯粹的热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互相鼓励,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生活上我们都是同舟共济的伙伴。


不断深入的研究让我再一次有了六年前那种被自然所吸引的感觉:在博大精深的理学面前,我们还有太多不懂的问题需要解决。“晓理而达”,只有在通晓问题背后的道理之后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豁达,而我们会在“晓理”的路上披荆斩棘,孜孜以求地探索我们所热爱的自然。


伍骏程在致理书院首届学生节上表演节目







个人简介:任若寒

任若寒,致理书院生物专业2020级本科生,辅修软件工程专业。曾任致理书院团委委员、致理-生01班长及党课组长、清华大学军乐队二队小号声部长等职。科研上致力于计算生物学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于J. Comput. Biol.等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入选星火计划、学推计划“未来学者”、生命科学学堂班等项目。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校设奖学金、清华大学挑战杯二等奖&最佳新秀奖、清华大学紫荆五星志愿者、iGEM 2022 银牌及最佳软件提名等荣誉。


任若寒与北京冬奥会白俄罗斯运动员合影





志趣明确,初识科研


致理书院是五大基础学科交叉融合的院系,书院“学科交叉”的理念令我深受鼓舞。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我因高中竞赛经历(信息竞赛省一等奖/生物竞赛全国金牌)而学术志趣明确,大一即在书院辅导员的推荐下跟随数学系丘成栋教授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物/数学/计算机交叉)。这一阶段的我初识科研,以竞赛知识为基础,跟着课题组师姐学习并研究新冠病毒病原学。这让我感受到基础科学与交叉科学的魅力,在数学与生物学的碰撞中迸发出探究公共健康问题的能量。






夯实基础,助力前沿


我初入大学时也曾经历过迷茫与无措,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导致我在期末周“手忙脚乱”,课程成绩也较为一般。后来,我从课程成绩的失利中总结教训,“厚植基础,学科交叉”,认识到进行学科交叉的前提是夯实基础,课业基础牢固才能促进交叉研究的突破。于是我调整学习状态,注重对课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分子生物学》为例,我手绘大量思维导图,从而更好地串联课程知识。状态调整后,我在辅修软件工程的情况下成绩仍大幅提升。基础夯实反过来又促进了前沿交叉研究,我聚焦于DNA序列比对这一基础性问题,构建kmer2vec方法并通过物种聚类测试,得到较好结果。之后根据kmer2vec构建快速的新冠病毒分型方法(分出奥密克戎毒株、德尔塔毒株等),其不仅速度极快,单次处理准确率也可达99.7%。除此之外,因科研需要而选修的《生物信息学中的数学方法》这门高阶研究生课程也令我受益匪浅,在课堂上进行的4次45分钟汇报让我深入理解数学方法在生物研究中的意义。





科创竞赛,迎难而上


课题组研究之余,我还在丘成栋老师、李艳梅院长的支持下积极参加科创竞赛,发挥自己优势,锻炼个人能力。如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的过程中,虽然有着非常多的困难,但我在一年时间里迎难而上、上下求索,基于深度学习模型Transformer设计并完成生物启动子强度预测软件,这一软件的功能超过相同数据集下的最好方法,并在生物学实验验证中取得成功。清华iGEM2022团队因此获得第九届中国地区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参赛队伍交流会(CCiC)最佳软件奖(Best Software)以及iGEM 2022全球最佳软件提名奖。除此之外,我还参加2022年清华大学挑战杯,获得二等奖及最佳新秀奖,之后成功入选“星火计划”。


iGEM2022成员合影(任若寒于中间)





均衡发展,综合进步


除了科创方面,在学校成长的过程中,我在公共服务、社工志愿、文艺体育等多个方面均衡发展,综合进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我入选闭幕式标兵演员组,在鸟巢中进行了近300小时的志愿服务;我在社会实践中与河南辉县的宋云天学长(参演电影《大学》)交流,调研“乡村振兴”现状;社会工作方面,我积极承担班长、党课组长等多项班级工作,班级获评校甲级团支部、优良学风班等荣誉,我也曾在军乐队梯队担任小号声部长,获评业务优秀奖;不忘“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之号召,我也积极锻炼身体,曾代表院系拿下马约翰杯击剑团体亚军。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在清华大学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的成长经历的介绍,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我也会在未来继续努力,继续成长!


军乐队表演《驯龙高手》后合影(任若寒于第一排左三)







个人简介:姚雨杭


姚雨杭,致理书院生物科学专业大三学生。高中时学过生物竞赛取得银牌,通过强基计划来到了清华大学。刚进入大二时,我加入郗乔然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入选生命科学学院的学堂班接受学术训练。我喜欢投入于科研之中的感觉,愿我们都能够在探索中始终保持对科学本身原始的好奇心。


姚雨杭在实验室工作





从游:科研能力的培养之道


我喜欢科学,也喜欢科学研究。我爷爷是医生,似乎从小时候起我就有一种对生物学逻辑的兴趣,也是为了这种原始又单纯的兴趣学了生物竞赛,而又通过竞赛成为了别人口中考上清华的幸运儿,得以在这里真正接触我所关心的科学。


我的确是幸运的,致理书院是一个非常适合我的土壤,我是强基计划颁布后的第一届学生,那时书院刚刚成立,各项政策与方案也都不太完善,更没有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提示我在这里该如何规划未来,不过即使一切都在探索之初,书院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却始终是明确而一以贯之的,这也正与我的想法与兴趣不谋而合。


那时我是一个很有热情而空有热情的学生,除了竞赛留给我的浅薄的生物学素养之外一无所有,不懂现代生物学技术,更没有见过真正的科研人是如何做研究的。让我与真正的科研结缘的第一门课是陶庆华老师的前沿文献研读课《转录因子与细胞命运》;第二门就是致理书院为生物专业单独开设的《生命科学交叉创新挑战性问题研讨课(X-idea)》,使得我们能够与领域内的大佬面对面谈论科学。生命学院与医学院有众多精彩课程可以选择,而在致理书院更有丰富的特色课帮助我们这些小白逐渐熟悉研究的逻辑。


除此之外,在大一大二的年纪,致理书院也为每个学生配备身处科研第一线的导师们来指点迷津,组织各个领域大师进行学术讲座,这是致理书院的一个基础理念,叫做“从游”,意思是小鱼跟着大鱼游,更容易看清自己的方向





实验室:科研生活的点滴


后来,我加入了生命学院的学堂班,遇见了更多怀有科研理想的同龄人。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到了特定的时候,我们大多会加入某个有缘的实验室去体验自己认为喜欢的东西,由此才能发现自己是否真正地喜欢,又是否真正地适合


我加入郗老师的实验室大概将近两年了,在Xi Lab的生活无疑是非常精彩的。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工位,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我总是与郗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一起度过每天绝大多数的时光,做实验,时而和师姐讨教技术、分析和改进实验设计;实验间隙等待时就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些自己的东西,或者和大家一起吃些零食,实验室就像寝室之外的另一个家,我也曾带着师姐带我做的课题去致理书院的学术节上讲报告、去学术会议上出海报,尝试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


不过这样快乐的日子也并非一直如此的,我也曾经,甚至现在仍然有时因为反反复复的失败而厌倦和怀疑自己在实验中加倍的付出,也曾在凌晨离开医学楼时为了课业与实验压力的冲突而心神疲惫。这种困惑是与高中时在考试中遇见的挫折所不同的——来到清华,这样选择众多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开放世界里,人总是免不了思考自己究竟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免不了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这样痛苦的疑惑并不是坏的:如果全然没有见识过科研的全貌,仅仅见识到其成果而不知其艰辛的过程,我又何来勇气相信自己是真的喜欢它,并决定为它付出全部的青春呢?只有体验过,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在清华,在致理书院,你所能获得的,就是探寻自己所有可能性的机会与资源。





一人一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致理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值得所有拥有科研梦想的人来尝试。在这里,没有正确的道路,没有既定的模版,“一人一策”将给你提供跨越专业与系别的充分资源与机遇来探索自己,找到属于你的个性化道路;而当你需要指引时,“从游”师生交流模式总能让你适时地在导师指引下走出迷茫。搞科学的人总是在用各色手段试图找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我想,探寻自己或许也同样类似于一种研究实验科学的过程,你需要无数的思考与尝试才能在试错中找到合适的答案,而致理书院将会成为你青年时期的实验室,她是一个宽容的导师,给予你突发奇想冒险犯错的机会,在人生中宝贵的试错成本不那么高的阶段,只要你愿意为了你所向往的自己而投入热情与时光,她总能帮助你创造和书写你自己的精彩故事。


姚雨杭参加致理书院首届“青藜学术节”







个人简介:姚嘉宸

姚嘉宸,清华大学致理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01班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致理书院院长奖、毕马威全球思维挑战赛全国八强等荣誉,暑假将赴斯坦福大学进行暑研。


姚嘉宸参加致理书院首届“青藜学术节”





致理,更多可能


致理书院是一个学科交叉的土壤,致理信计也不例外。还记得刚上大学的我,看着课表上排得满满的数学课,不知道它们会对计算机的研究起到什么帮助。清华的数学课是很难的,大一的数学分析就给我来了一次下马威。我的辅导员和老师及时帮助我调整好心态,走出了困境。致理“不惟绩点论”的思想也给了每位同学更多机会。


我很喜欢的课程是朱军老师的计算机创新思维训练,这也是书院的特色课程。在课程中,各位老师会介绍领域的前沿内容和问题,并邀请我们到实验室学习。我就在课程项目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发展为一篇完整的工作。我通过理论分析物理信息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的病态问题,创新地提出了更高效的优化器,解决了之前不能处理的多尺度建模问题。


就在这段科研过程中,我使用了大量从数学基础课上习得的数学工具,认识到了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关键作用。深知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挑战基础科学难题的前提,我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不但在许多数学专业课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交叉课程中感受到了数学对深度学习领域的处处赋能。


姚嘉宸在致理书院首届“青藜学士”从游节上展示海报





致理,更多从游


导师制是致理书院的特色之一。在书院,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清华最优秀的老师接触,了解领域内的前沿问题。从大一开始,书院会为每名学生匹配导师。除了与导师的交流,大二的从游节和大三的学术节,都是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收获的好机会。我很喜欢这里学生和老师亲切交流的氛围。


在“行胜于言”的校风激励下,我在科研领域继续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我在大一加入了喻纯老师的项目组,共同完成人机交互项目SelePhone。通过深入参与此项目,我对深度学习的应用和贝叶斯推断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参与“学术新星”计划,在陈键飞老师的指导下推进了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量化算法的极限。借助邻近量化和分词量化,在不损失模型性能的情况下将模型缩小了50%。


由于实验室工作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刚开始我不是很适应,平衡专业与实验室研究不是很容易的事。为此我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我每周提前将一周的时间安排好,具体到每一小时做什么,这样,我能充分利用每天的时间,也适应了兼顾专业学习与实验室学习的忙碌生活。


姚嘉宸和同学们为110周年校庆晚会做志愿服务





致理,更多精彩


大学里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会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中每一天的挑战,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让我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了纬度,生活也变得丰富而充盈。我喜欢打羽毛球和游泳,最近在学习网球,我很喜欢这项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以及在比赛过程中所建立的友谊。


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作为第一届学习委员,我组织了参访微软的班级活动,通过与业界一线研究人员的交流,我和同学们了解到很多科技前沿的进展。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信计01班荣获“清华大学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我参加了每次“清”年爱劳动志愿活动,在校医院为疫苗接种工作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与社会民生有了更近距离的了解和观察。


我爱清华园,爱这里的人们,以及温暖而充满魅力的氛围。这里有着最好的社群,创造了既有趣,又平衡的学习环境。清华给予我们了自由探索各种学术领域的机会。在这里,我总能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并且得到细致的支持和指导,收获成长。在这里,我总能找到和我爱好一致的人们,并且参加精彩的社团活动,开阔眼界。我的本科经历已经过半,我不想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已有的定义中,我希望继续探索新的领域,继续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成长。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来到清华,成为具有清华精神的新一代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力量。







个人简介:赵海萌

赵海萌,清华大学致理书院数理基础科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国家天文台奖学金、北京大学天文学系林桥奖学金,致理书院院长奖、2021-2022学年清华大学优秀科协骨干等。曾任致理书院学生科协部长,入选清华大学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星火计划”第十六期,参与校级交换项目公派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交换。在天体物理、量子信息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数篇期刊与会议论文。


赵海萌在瑞士交换与导师合影





学物理,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人们常说:越年长,时间过得越快。因为新度过的短短一天,在已然成为历史的年岁中所占甚少。作为大学生活已然过半的大三学生,初入清华的日日新鲜早已褪去,学业与生活在岁月的陈酿下慢慢沉淀下来,沉淀出点点体会,或许能对当下园子外的张望踌躇有些许帮助。


我在清华学物理,过去的三年简单说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或许有些人也会跟我一样,觉得自然的运行规律很奇妙,甚至人们能刻画乃至理解这些规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因此对我来说,学物理,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当然,当我们在说物理二字时,或许并不完全明白我们所指的是什么。毕竟这个世界纷繁复杂,大至浩瀚的寰宇,小至纠缠的微粒。一个人究竟对哪一类奇异的现象感兴趣,或者是对哪一种普适的规律、哪一种实用的方法产生兴趣,只有在不断深入的了解中才能体会到。在一开始或许我们只有一种朦胧的向往,甚至在一知半解的滤镜下显得愈加吸引人,这是无可厚非的。人类智慧的闪耀,恰恰诞生于这些朦胧的祛魅中。因此不要害怕投身到物理的学习中,朦胧的兴趣是我们最好的指引,而在人迹罕至处,头顶的星空永远与我们为伴。





小而精的清华物理


我在清华学物理,而没有在其他友校学物理,对我在学术风格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实际上,顶尖高校的物理整体水平难分伯仲,区别只在细分领域的专长和学术风格上。


例如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创办的高等研究院,走出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的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在凝聚态、冷原子、量子引力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某种“清华学派”,他们塑造了清华理论物理独特的学术风格。类似的,清华物理也拥有世界顶尖的量子信息团队,联合交叉信息研究院,理论与实验齐头并进,是学习量子信息与技术的绝佳场所。同时,与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的携手并进,更是使清华成为数学物理的前沿阵地。


总体而言,清华物理秉持着小而精的理念,在复系四十年的短短时间里,在多个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而这种小而精的风格对本科生培养大有益处,除了倾注了全校资源的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外,每个普通学生都能得到丰富的学术导师、同辈交流、校内外科研训练等机会,甚至每个人都能得到海外交流的全过程支持。而在致理书院这一新成立的本科生培养机构学物理,更能在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这在体量较大的友校本科生培养中是难以实现的。





在清华学物理,确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我在清华学物理,更能走出清华,在世界舞台上了解最顶尖的物理学研究。清华物理不仅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国内顶尖机构有联系紧密,更与国际顶尖高校有着紧密的合作。在清华,我不仅在各类学术活动和交流中了解了世界前沿的研究方向,有机会学习斯坦福、加州理工、哈佛等顶尖高校老师访问清华带来的短期课程,更有幸通过校级交换项目访问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在计算多体物理领域的引领者Giuseppe Carleo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训练,受益匪浅。


清华物理的老师们总是鼓励我们多出去看看。毕竟,一名正值当打之年的清华学子,怎会不想去世界上看一看、闯一闯呢?


如此想来,在清华学物理,确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赵海萌与同学一起组织量子场论讨论班

相关阅读

清华大学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致知穷理,讲给未来的你

清华强基报考指南:致理书院

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报考必读 | 李艳梅:来致理书院,不必转角,大师就在你面前

清华强基报考必读 | 致理书院院长李艳梅视频专访

清华强基报考指南 | 致理书院:致知穷理,笃行不怠



感谢致理书院分享的各位同学!

编辑 | 朱益孝

审核 | QL


为了认清通往清华的路

快把清华招生

设为星标吧

↓ ↓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